热天中文网

第476章 喀秋莎和娜塔莎(第1页)

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通常说到喀秋莎,都是特指苏联于二战中生产的b—13多管火箭炮。

它是世界上第一种被投入使用的自行火箭炮,是苏军领先世界的制胜法宝之一。

如果说炮兵是战争之神,那喀秋莎火箭炮,简直堪称炮兵之神。

喀秋莎将火箭炮平台安装在汽车上,一共拥有8条发射滑轨,一次齐射仅需7~10秒,最大可发射16枚火箭弹,弹药口径为威力惊人的132毫米,甚至超过作为师炮兵主力的122毫米加农炮。

喀秋莎通常编成独立营作战,每个标准营包含12门火箭炮,作战时以集群火力覆盖对方大兵团,打完就撤,车载时速高达90公里,常常在敌军反应过来之前,就完成任务撤出战场。

试想一下,当德国鬼子或者日本鬼子,发起大规模进攻时,对面突然万炮齐发,一个喀秋莎营,仅仅用7秒时间,就发射出192枚大威力炮弹,像铺地毯一样,将鬼子兵力团团覆盖,鬼子那还不得鸡飞狗跳,陈尸遍地。

历史上,喀秋莎屡屡出现在危急时刻,以强大火力力挽狂澜,深受苏军官兵喜爱。

但b—13是苏军机密,高层非常重视,寻常战士根本不知道这种武器叫什么名字。

有细心的战士,在b—13车身上发现了一个大写的“k”

字母,便亲昵的称呼其“喀秋莎”

,不知道的,还真以为是个姑娘名。

其实字母“k”

,不过是喀秋莎的生产厂家,共产国际兵工厂的俄文首写字母罢了。

当然,喀秋莎虽然强大,但也不是没有缺点,比如射击精度较差,单独发射一两枚很难命中目标,只能以集群形势作战效果较好。

其次,它的弹药补给也是个大麻烦,齐射虽然爽,但重新装填一次差不多需要五到十分钟,这还是在测试环境下,如果在战场上,随便出点变数,都可能变得更慢。

最后,因为使用的卡车底盘,喀秋莎基本没有近战自保能力,一旦遇上敌军突袭,就是凄惨下场。

历史上,苏军组建的第一个喀秋莎炮兵连,就是在莫斯科会战前夕,突然遭遇德军先头部队,而全军覆没的。

当然,现在是1939年,喀秋莎的早期命运也并不顺利,虽然已经进入实用测试阶段,但并没有受到高层的额外赏识。

一直到1941年6月17日,共产国际兵工厂才有机会向苏军高层演示自己的强大成果,并最终获得大量订单,但这个时候,距离德军入侵仅仅只剩五天。

不过,今晚既然让周逸龙撞上,就万万没有理由搞得那么晚了。

周逸龙干脆连觉都懒的睡,将几个内务部探员从床上拖起来,就开着小轿车直奔共产国际兵工厂而去。

兵工厂的同志们正在进行夜间最后一次测试,没想到竟惊动了大佬,还是在装备研发上,极具发言权的副委员同志,顿时大感意外。

周逸龙老规矩办事,上来先补完b—13的设计图,然后是几个衍生型号,包括b—8和b—30等等。

最后,是作为重中之重的中国改进型——63式107毫米火箭炮。

中国产63式107毫米火箭炮,使用轮式炮架,可挂载汽车牵引,拥有12个发射管,一次齐射火力相当于一个榴弹炮营。

乍一看,中国产63式火箭炮,设计指标甚至比原版喀秋莎还要低。

喀秋莎是16发齐射,中国63式是12发;喀秋莎是132毫米口径弹,中国63式是107毫米;喀秋莎直接装上汽车,中国63式还用的炮架,需要额外安排汽车牵引。

如此改造,岂不是一种倒退?

其实不然,中国63式火箭炮最大的优势,就是在于轻便灵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农门娇妻:家养暖夫致富记怪物乐园开局逃荒:拿休书在古代种田养崽厂督有喜之萌宝赖上门掌珠令起源之科技帝国京城第一神捕,你管这叫狗腿子?催妆我成了山海界灵从大周开始穿越成为皇帝:我称霸天下!退休大佬在豪门兴风作浪逆转重生1990穿越成弥勒怎么办名门盛宠:误惹钻石Boss圣龙图腾左道江湖我在末世开商店格兰自然科学院被迫饲养疯批奶狗后,我真香了皇后是只小猫咪我哥是动物之主[快穿]侯门风华:拜见极品恶婆婆穿成年代文男主前妻末世重生之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