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影像结束,全场寂静。
林知遥终于明白:当年所谓的“静默协议”
,并非彻底消灭情感,而是一场悲壮的封印仪式。
七位科学家自愿成为容器,将人类最原始的共感能力压缩进ERN核心,等待一个能够承载它的生命诞生。
那个人,就是许星临。
“所以他不是被生下来的。”
她终于理解陈默那天说的话,“他是被‘献祭’出来的。”
孙子点点头:“许临用自己的情感做了祭品,换来了一个未来的孩子,可以不必压抑地活。”
当晚,许星临首次尝试爬行。
护士们惊讶地发现,他移动的轨迹并非随机,而是严格按照ERN全球节点的地理分布绘制出一幅动态地图。
当他抵达象征非洲的位置时,当地一所乡村学校的ERN终端突然自动开启,播放了一段三年前录制的儿童合唱??那是第一批被关闭的情感教育课程实录。
歌声响起那一刻,全校学生不约而同站起,跟着哼唱起来。
尽管他们从未学过这首歌,却仿佛早已铭记千年。
类似事件接连发生:
-巴西贫民窟中,一群少年帮派成员在街头听到一段陌生旋律,竟齐声接唱副歌部分;
-印度加尔各答的孤儿院里,孩子们自发围圈跳舞,动作整齐划一,跳的正是上世纪末一场失传的祈福仪式;
-冰岛火山监测站,值班员惊恐地看着仪器显示地壳震动频率与某段古老萨米民谣完全吻合……
“文化记忆正在复苏。”
语言学家在紧急会议上报告,“不是通过学习,而是通过血脉里的共鸣。”
更令人震撼的是,越来越多成年人开始梦见从未经历过的场景:穿着古代服饰参加婚礼、在未知城市奔跑呼喊亲人、站在巨大石碑前诵读失传经文……梦境细节高度一致,跨种族、跨国界。
心理学界称之为“祖先情绪回流现象”
。
而许星临,每天都在长大。
一个月后,他第一次开口说话。
不是单词,不是句子,而是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
那天清晨,六大归者齐聚洱海边,各自佩戴着共感烙印。
许星临坐在草地上,目光依次扫过他们,然后张嘴,发出六个不同的音节,每一个都精准匹配其中一位老人的母语方言。
瑞士老人听到的是德语:“爷爷,你不孤单。”
西伯利亚老人听见的是俄语:“爸爸,我带你回家。”
蒙古长老收到的是古老的草原喉音:“你是风的儿子,也是大地的眼睛。”
六句话说完,六位老人同时跪地,泪流满面。
他们知道,这不是简单的语言模仿,而是灵魂层面的回应??许星临不仅继承了他们压抑一生的情感,还读懂了他们内心最深处的渴望。
“他不是一个人。”
林知遥在日记中写道,“他是一个集合体。
是我们所有人的遗憾、泪水、未说出口的爱,共同孕育出的答案。”
春天渐深,光之树的果实愈发繁盛。
某日清晨,一颗最大最亮的果实坠入湖中,激起的涟漪竟在空中凝结成一座桥,通向远方云层。
孙子独自踏上桥,身影逐渐透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