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小当归跳起来,“我可以当它的声音!”
众人哄笑。
何雨柱点头:“那就这么定了。
第一批‘火种背包’随队出发,目的地:凉山。”
筹备工作迅速展开。
十套“火种背包”
连夜调试完毕,每套都贴上了专属编号和祝福语。
6号包上写着:“送给不怕黑的小阿依”
,是小当归亲手写的。
临行前夜,秦淮如为丈夫收拾行李。
她把一件厚毛衣叠进包里,又塞了一瓶常备药。
“你这次去的地方,比阿拉善还难。”
她低声说,“答应我,别硬扛。”
何雨柱握住她的手:“我不是一个人去的。
你看??”
窗外,一辆辆私家车陆续驶入胡同口。
快递员老李开着他的电动三轮,后厢装满了绝缘胶带和电线;退休电工王师傅带来了自己珍藏三十年的工具箱;就连四合院隔壁的贾张氏,也颤巍巍送来一包晒干的姜片:“路上冷,喝点热水。”
这一幕,被小当归悄悄录进了当天的《光明日记》。
“爸爸说,真正的光,是从人心里面长出来的。”
她对着镜头认真地说,“今天,我看到了好多好多光源。”
车队于次日黎明出发。
七辆车,十五人,携带设备与希望,驶向西南群山。
进入四川境内后,路况急转直下。
暴雨连绵,山体松动,多处道路中断。
他们在雅安滞留两天,靠志愿者临时搭建的应急通信站与外界保持联系。
第三天凌晨,终于找到一条牧民踩出的小道,勉强可通过越野车。
越是深入,越觉震撼。
沿途村庄散落在陡坡之上,房屋低矮破旧,许多人家仍用蜡烛照明。
孩子们放学要走两小时山路,书包里最贵的东西是一节五号电池。
抵达目标村??阿嘎村时,已是第五天黄昏。
村子建在半山腰,背后是终年不化的雪山。
村民围拢过来,眼神警惕又好奇。
一位老奶奶拄着拐杖站在人群最前,正是信中提到的那个怕黑的老人。
她叫沙玛嫫,八十二岁,独居多年。
“她说欢迎你们。”
村里的小学老师兼翻译吉克尔布迎上来,“但她不信你们能让灯亮起来。
她说,以前也来过‘上面的人’,拍完照就走了。”
何雨柱没解释,只是点点头,然后对小当归说:“咱们先点亮一盏灯。”
当晚,全队在村委会活动室扎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