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他们试图通过制造信任危机,逼迫合作国转向他们的高价封闭式能源方案。”
“所以这不是技术之争,是道路之争。”
何雨柱缓缓站起身,望向远方初升的太阳,“他们怕的不是我们的灯有多亮,而是怕人们发现??原来光,是可以共享的。”
三天后,调查结果正式公布。
何雨柱亲自出席新闻发布会,现场播放了完整的证据链视频,包括黑客攻击路径还原、伪造文件的技术分析,以及卡洛斯在病床上那段震撼人心的独白录音。
“我们不怕质疑。”
他说,“因为我们从未隐瞒任何东西。
我们的代码开源,设计公开,培训免费。
如果你想知道我们有没有‘后门’,很简单??来学,来建,来管。
当你能自己点亮一盏灯的时候,你就明白了:真正的后门,从来不在机器里,而在人心中。”
发布会结束当天,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宣布加快签署合作协议,首批五十个国家将优先部署“萤火驿站”
标准化系统。
人社部同步启动“千乡万师”
能源技师培养工程,计划五年内培训十万名基层技术人员。
与此同时,四合院也迎来了新的变化。
原本堆放杂物的西厢房被改造成“萤火学院”
实训基地,墙上挂满了世界各地学员寄来的照片:尼泊尔的孩子举着自制风力发电机,肯尼亚妇女在光伏棚下教授电工课,南美部落长老握着火种背包合影,背后写着一行汉字:“谢谢你们,让我们学会发光。”
某个周末午后,何雨柱正在指导几个年轻人组装微型电站模型,忽然听见院外一阵喧闹。
抬头一看,竟是许大茂领着一群穿着工装的年轻人走进来,每人肩上都背着一个崭新的火种背包。
“这是第一批持证上岗的‘基层能源技师’!”
许大茂满脸骄傲,“全是从职校选拔出来的优秀生,经过三个月封闭培训,考核合格才发证!”
其中一个女孩走上前,敬了个不太标准却格外认真的礼:“何老师,我是李阿秀,来自贵州毕节。
我家乡已经有十七户人家用上了我们建的微电网。
今天来,是想请您给我们讲最后一课。”
何雨柱看着她晒得微黑的脸庞,眼中闪烁着倔强的光,忽然觉得一切都值得。
他没讲课,而是带他们去了院子中央的老银杏树下。
那里埋着最初的时间胶囊,旁边新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一句话:
**“凡接过光者,皆为传灯人。”
**
“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要把第一个电站建在最穷的地方吗?”
他问。
没人回答。
“因为那里的人最懂得珍惜光。
不是因为他们没见过灯,而是因为他们曾在黑暗中彼此取暖。
真正的能源,从来不是煤、不是油、不是核聚变,而是人心中的不肯放弃。”
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无数细小的电流在低语。
几个月后,第一台“零碳教育舱”
正式落户西藏某边境小学。
开学那天,校长打开舱门,里面不仅有全套教学设备,还有一本手写的《光明日记》复刻本,扉页上写着何雨柱的亲笔留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