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是啊。”
他轻声道,“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机会看清自己长什么样子,因为他们活在黑暗里太久。
可只要有一点光,他们就会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这么好看。”
当晚,“萤火广播站”
特别节目播出。
主持人仍是小当归,但她身边多了两位嘉宾:一位是来自云南山区的女孩李秀兰,她是第一批“萤火少年使者”
,如今正筹备在家乡建一所夜间自习室;另一位是叙利亚籍难民工程师阿里,他在约旦难民营用废旧零件组装出简易风力发电机,现已加入“蓝焰计划”
中东协作组。
“我想问爸爸一个问题。”
小当归对着麦克风说,“为什么我们要帮不认识的人?”
何雨柱接过话筒,声音平静而坚定:“因为这个世界很大,有人出生就在光里,有人一生都在找光。
如果我们手里有灯,就不能假装看不见别人的黑。
帮助别人,不是施舍,是偿还??偿还我们曾被别人照亮过的恩情。”
节目结束时,全网在线人数突破八百万。
弹幕如潮水般滚动:
>“我也想成为那个举灯的人。”
>“请告诉我怎么报名萤火使者?”
>“我家屋顶可以装光伏板,免费提供场地!”
三天后,第一批志愿者招募通道开放。
二十四小时内,报名人数突破十万。
其中有退休电工、大学生、退伍军人、外卖骑手、乡村教师……甚至有一位百岁老兵留言:“我走不动了,但可以把积蓄捐出来,买十盏灯,送给最需要的孩子。”
何雨柱决定启动“万家灯火”
行动:每收到一笔捐赠,就在地图上点亮一盏虚拟灯;每集齐一百盏,便实地建设一座微型能源站。
目标:一年内点亮一万户无电家庭。
工程难度巨大,但他不再孤单。
全国各地的技术爱好者自发组建“萤火义工团”
,编写自动化部署程序、优化运输路线、设计低成本防护外壳。
有位清华教授带着研究生团队开发出“自适应地形光伏支架”
,能在坡地、沙地、屋顶任意角度稳定安装;一家民营企业主动捐赠五千套储能电池;连小学生都发动起来,举办义卖会筹款。
而在国际上,“蓝焰计划”
持续发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其纳入“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典范案例”
;法国巴黎举办专题展览,《深海之光》艺术装置以发光菌群模拟热液喷口生态,吸引数十万人参观;好莱坞导演联系林晓彤,希望能拍摄一部纪实电影。
“我们不要剧本费。”
林晓彤只提了一个条件,“电影结尾,请放一段真实的萤火广播录音。”
更令人振奋的是,南极守望者科考站传来捷报:基于“蓝焰”
技术的地磁共振输电系统首次实现跨冰层无线供电,成功为三十公里外的无人监测站供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