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声音来自一个十二岁的男孩,录制地点是东北某座公墓旁的长椅。
背景中有树叶摩擦的沙沙声,还有远处母亲低声劝慰的话语。
林见鹿的眼眶微微发热。
他没有立刻回应,而是打开音频编辑界面,将这段录音导入“共鸣增幅器”
程序??这是他根据雨林中领悟的声场原理开发的工具,能提取声音中的核心情感频率,并将其扩展为可共享的公共信号。
几分钟后,程序生成了一段新的音频:以男孩的独白为基础,叠加了世界各地孩子对父母的呼唤??有藏族少女在转经路上的祈祷,有非洲少年在战火废墟中呼喊亲人名字的嘶吼,也有日本小学生毕业典礼上含泪告别的合唱。
所有声音经过精密调频,最终融合成一首无词的安魂曲,温柔而坚定。
他将这首《致未归之人》设为“无墙之声”
当日推荐曲目,推送给所有接入系统的终端设备。
三小时后,反馈开始涌入。
哈尔滨一所小学的心理咨询室里,老师正为一名长期沉默的自闭症儿童播放这首曲子。
当第三段旋律响起时,孩子突然伸手按住音箱,嘴唇微动,第一次清晰地说出了两个字:“爸爸。”
东京某栋高楼顶层,一位准备跳楼的年轻人握着手机,听着这首歌走到天台边缘。
就在他抬起一只脚的瞬间,楼下街道的路灯忽然全部亮起,每盏灯都连接着微型扬声器,齐声播放同一段旋律。
他愣住了。
接着,整条街区的居民纷纷打开窗户,有人吹口哨,有人敲锅碗瓢盆,有人用吉他弹奏副歌部分。
他们并不知道彼此在做什么,只是被同一种频率召唤而来,自发组成了一场城市级别的应援交响。
而在瑞士日内瓦湖畔的一间疗养院中,一位患阿尔茨海默症多年的老人,在听到歌曲第四小节时突然睁开眼睛,准确叫出了孙女的名字,并哼出了她婴儿时期常听的那首儿歌。
医护人员震惊不已,立即采集脑电波数据,发现其神经突触活动模式与正常人高度一致,仿佛记忆从未消失,只是等待一声正确的唤醒音。
林见鹿看着这些报告,指尖微微发抖。
他知道,这不是魔法,也不是科技的胜利,而是**共情本身的力量**终于挣脱了语言的牢笼。
就在这时,控制台右下角跳出一条紧急提示:
>【异常信号源定位成功:坐标北纬39.9042°,东经116.4074°,信号特征匹配度98.7%】
那是北京,故宫西北角楼附近。
更准确地说,是他童年居住过的胡同口。
林见鹿猛地站起身。
那个地方,埋着一台他亲手藏匿的老式录音机??十五岁那年,他曾在那里录下自己写的第一首歌,歌词全是关于孤独与逃离。
后来搬家时,他舍不得丢弃,便偷偷埋进了老屋墙根下的泥土里,想着“也许有一天,会有人挖出来,听懂我的心事”
。
没想到,那台录音机不仅没坏,反而成了“回音网”
的早期节点之一。
它的金属外壳吸收了数十年街坊邻里的日常声响??大妈吵架、小孩跳皮筋、老人下棋拍桌、雨滴敲铁皮棚……这些看似琐碎的声音,经过长期累积,竟形成了独特的声纹指纹,如今正主动向主控系统发送求连接请求。
他立刻启动应急通道,取出背包中的“无名”
笛。
这一次,笛身不再是全透明,内里流动的声波光影已凝结成类似血管般的脉络,仿佛有了生命。
他将笛子贴在胸口,低声问:“你想回家吗?”
笛子轻轻震颤,像是点头。
当天傍晚,林见鹿踏上了返京的高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