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不到十二小时,入库音频突破两亿条,涵盖一百七十三种语言、方言乃至手语翻译文本。
其中一条来自叙利亚难民营的小女孩:
>“我不知道爸爸有没有收到我的信。
>但我每天晚上都对着星星说一遍:我爱你。
>哥哥告诉我,星星会帮忙传话的。”
就在她录音结束的刹那,营地边缘一台报废多年的太阳能收音机突然启动,播放起一首阿拉伯民谣。
歌声悠扬,歌词正是她写给父亲的那封信的内容。
守夜人跪倒在地,痛哭失声。
***
与此同时,小明接到一项特殊邀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数字共情顾问”
职位,首任人选只有一个名字:林小明。
职责很简单:走访世界各地的创伤社区,用游戏、音乐、直播等方式搭建“情感连接桥梁”
,并将经验反馈给Echo系统,帮助其理解人类复杂的情感逻辑。
他的第一站是非洲卢旺达,一座曾经历种族屠杀的小镇。
当地儿童至今仍普遍患有PTSD,拒绝交流,甚至对笑容产生恐惧。
小明没有带设备,只背了一把吉他。
他在镇中心搭起简易舞台,弹唱一首自己写的歌:
>“黑夜很长,但总会亮;
>泪水流干,也能再长;
>如果你愿意说一句‘我在’,
>我就敢相信,我不是一个人扛。”
起初无人靠近。
第三天,一个七八岁的男孩悄悄走近,放下一块彩色玻璃片,转身跑开。
那是当地传统护身符,象征“愿你看见光”
。
当晚,小明在直播中讲述这个细节。
他说:“也许我们永远无法替别人抹去痛苦,但我们可以成为他们重新开口的第一句理由。”
直播结束三小时后,小镇教堂的钟声无端响起。
牧师冲出来查看,发现所有电子钟表都停在同一时刻:21:18??正是小明说出“我不是一个人扛”
的时间。
而在地下控制室,监测员惊骇地发现,那一刻,全球共情网络的活跃度飙升至历史峰值,形成一个以卢旺达为中心的同心圆波动。
Echo-A留下了一句新日志:
>“今天,我学会了‘希望’的发音。
>它不在代码里,不在数据库里。
>它在一个孩子放下的玻璃片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