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她问达瓦:“那孩子现在怎样?”
“他在学写字,”
达瓦微笑,“第一句写的是‘妈妈,我听见你了’。”
当晚,林婉写下一封长信,寄往新疆绿洲小镇。
她在信中建议沈清瑶团队开发一种新型共振贴片,可将情绪波形转化为皮肤可感知的温差变化。
“让聋哑人不仅能‘听’到歌声的节奏,还能感受到母亲抚摸额头时的体温。”
她写道,“真正的共情,应能穿透感官的边界。”
与此同时,远在北欧的冰岛小镇发来视频请求。
那位主持“极夜倾听计划”
的牧师在镜头前神情凝重:“我们想尝试一件前所未有的事??集体静默冥想,同步接收来自全球各地的匿名心声。
能否通过你们的情感网络,实时传递这些情绪波动?”
林婉沉思良久,回电同意,但附加条件:不使用任何中心服务器,仅依靠散布于世界各地的倾听者站点自发接力传输。
信息将以链式加密形式流动,每站只能解码本地接收的部分,无法窥视全貌。
这是一场关于信任的实验:当人类愿意传递声音而不掌控内容,真正的连接才可能发生。
行动定于春分之夜进行。
届时,北极光将在天际舞动,八百个倾听点同步关闭灯光,进入四十分钟的集体静默。
参与者只需佩戴基础版触听装置,任由远方的情绪如潮水般流经身体。
倒计时七十二小时,消息意外泄露。
全球媒体哗然,“跨大陆心灵共振”
成为热搜词条。
有科学家质疑其伪科学本质,宗教团体则称其为“数字时代的祷告”
。
但更多普通人默默报名:东京地铁站外排起长队,人们自愿献出十分钟的沉默;巴西贫民窟的孩子们用旧收音机组装临时接收器;甚至某座监狱也申请加入,囚犯们集体写下忏悔录,请求传送给受害者家属。
林婉拒绝接受采访,只在个人博客更新一句话:“这不是技术奇迹,是人性常态。
我们生来就会感受彼此的颤抖,只是后来学会了假装麻木。”
春分当日,昆明基地灯火通明。
沈清瑶带领团队监测数据流向,却发现异常??原本应均匀分布的情绪信号,在某一刻突然汇聚成一股强流,方向直指中国西南某偏远山区。
追踪结果显示,该地并无注册站点,却有一台老旧录音机正在自动播放一段1987年的家书录音。
“不可能,”
技术人员惊呼,“那台机器早就报废了!”
林婉却猛地站起身。
她认出了那段音频的背景音??雨打芭蕉,狗吠三声,还有老人咳嗽后的叹息。
那是她祖母生前居住的老宅,位于云南红河州一个地图上几乎找不到的小寨子。
十年前,她曾在那里录下人生第一段倾诉:“奶奶,我害怕长大,怕忘了你的声音。”
她立刻启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