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林婉并未停留太久。
她知道,真正的变革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人心是否愿意打开心门。
她离开那天,村民们送来一只陶罐,里面装着从桥墩下挖出的尘土。
“这是她说过的话。”
一位老人说,“你带去吧,让更多人听见。”
她郑重接过,放入行囊。
三个月后,她踏入一片核灾隔离区。
这里曾是一座小镇,二十年前因辐射泄漏被迫撤离。
如今建筑残破,植被稀疏,空气中仍残留微量放射性粒子。
官方警告任何人不得久留。
但她必须来。
因为在“听见计划”
的匿名投稿中,连续数月收到同一段模糊音频:钢琴声,断续,走调,却执着地重复一首儿歌。
上传者留言:“我不知道是谁弹的,但我每次靠近禁区边缘,耳机就会自动接收这段声音。
它像是在求救,又像是在告别。”
林婉穿戴防护服,携带设备深入镇中心。
她在一所倒塌的小学音乐教室废墟中停下。
钢琴半埋于瓦砾,琴键碎裂,琴弦锈死。
她小心清理表面灰尘,用柔性传感器贴附在共鸣板上。
通电瞬间,仪器剧烈震动。
不是因为电流,而是因为**钢琴自己在发声**。
那首儿歌再次响起,比之前清晰百倍。
她启动语义还原程序,结合唇语分析模型(基于幸存影像资料),终于还原出完整信息:
>“老师说,音乐能让灵魂不孤单。
>我每天弹一遍,希望隔壁病房的妹妹能听见。
>她看不见光了,但她说能听到我的琴声。
>后来她走了,我没再弹。
>可昨晚,我又听见她在我耳边哼这首歌。
>她说:‘哥哥,轮到我为你弹了。
’
>现在,我在弹给她听。
>你们听得见吗?我们都不疼了。”
林婉跪倒在地,泪流满面。
她终于明白,为什么这段声音能穿透电磁屏蔽、跨越时间障碍??因为它不属于生者,也不属于死者,而是两个灵魂在“被听见”
的渴望中构建的**情感桥梁**。
他们的对话从未结束,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
她将整段音频封存进特制晶体,命名为《双奏》,并请求国际原子能机构协助,在隔离区外围建立一座开放式扬声器阵列,每日定时播放这首曲子。
她写道:“有些伤痛无法治愈,但可以被见证。
有些孤独无法消除,但可以被共担。”
奇迹发生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