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甘微问。
“她在阿里待了四十天,每天教孩子们用石头摆句子。
高原反应让她经常晕倒,但她坚持说‘这里的空气稀薄,但话语很重’。”
热娜顿了顿,“昨天,她第一次用自己的新名字签名??启明。
不是写在纸上,而是用牦牛粪在雪地上划出来的。”
甘微抬头望向天空。
乌云正在散去,露出一角湛蓝。
她忽然意识到,这场运动早已超越了最初的设想。
它不再是为了争取权利,也不是为了推广某套技术或理论,而是一场关于“表达权”
的根本性革命??每个人都有权以自己的方式说出“我在”
。
几天后,一场意外让整个“无形图书馆”
网络陷入短暂混乱。
敦煌研究院传来紧急通报:唐代壁画残片上的古老手语图像遭到人为损毁,现场只留下一枚烧焦的U盘。
经技术恢复,里面是一段语音留言,操着浓重北方口音:“你们搞这些东西,是要毁掉国家通用手语标准吗?!”
警方介入调查,发现嫌疑人是一名退休特教教师,曾参与上世纪九十年代全国统一手语编订工作。
他在审讯中痛哭流涕:“我们花了三十年才建立起规范体系……你们怎么能说拆就拆?!”
消息传开,争议四起。
部分主流媒体开始发声质疑:“去中心化的语言是否会导致沟通壁垒加剧?”
“当每个人都成为词典作者,我们还能互相理解吗?”
压力如山压来。
就连内部也出现了分歧。
叙利亚程序员阿米尔提出暂停扩张:“我们需要建立基本共识框架,否则系统会自我瓦解。”
葡萄牙安娜则坚决反对:“一旦设限,我们就成了新的权威。
这违背了初衷。”
争论持续整整七十二小时,直到一封匿名邮件悄然抵达所有核心成员邮箱。
附件只有一个视频文件,标题写着:**《最后一个标准化者》**。
画面开启,是一位白发老人坐在轮椅上,背景是一间堆满书籍的手语研究室。
他缓缓抬起手,打出第一句话:>“我是周秉坤,1953年生,中国第一批手语规范化推动者。”
停顿片刻,他又补充:>“也是第一个偷学‘野路子’手语的人。”
原来,老人年轻时曾在东北矿区做过志愿教师。
那里矿工子弟多为后天失聪,各自发展出粗糙却生动的表达方式:有人用铲煤的动作表示“愤怒”
,有人用矿灯闪烁频率传递暗语。
起初他试图纠正他们,强迫使用标准手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