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术后患者转入ICU,二十四小时后苏醒。
当得知女儿存活且正在接受治疗时,她流下了眼泪。
三天后,新生儿科传来好消息:小女孩经机械通气支持后自主呼吸恢复良好,心脏彩超未见先天畸形,预计两周内可脱离呼吸机。
那天傍晚,夏书独自来到NICU探视。
隔着玻璃,他看见那个巴掌大的婴儿安静地躺在暖箱里,身上连着各种导线,小小的手指随着呼吸微微颤动。
“她妈妈能活下来,全靠你们争分夺秒。”
护士轻声说。
夏书点点头,目光久久停留在那张稚嫩的小脸上。
他知道,这个孩子将来或许永远不会记得自己是如何从死亡边缘被拉回来的,但她的心脏会记得??那一瞬间的搏动,源自一群陌生人为之奋战的夜晚。
一个月过去,项目进展顺利。
国家药监局正式批复扩大适应症范围,首批新增二十家合作医院。
远程随访平台注册患者突破三百人,AI预警系统成功识别出两名潜在瓣膜功能障碍病例,实现早期干预。
然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六月中旬,一名入组患者术后八个月复查发现轻度瓣膜退化迹象。
虽未影响血流动力学,但消息一经内部通报,立即引发团队震动。
夏书第一时间调取该患者的全部资料,发现其患有类风湿关节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
进一步排查其他同类用药患者,竟又有三人出现类似早期征象。
“这不是材料问题,是特殊人群代谢差异导致的加速磨损。”
他在专家组会议上提出假设,“我们需要建立个体化风险评估模型,针对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制定专属随访策略。”
李泽会点头赞同:“同时启动动物实验补充分析,验证免疫环境对生物瓣耐久性的影响。”
为此,团队连续奋战三周,构建出全球首个基于中国人群特征的瓣膜寿命预测算法,并申请专利。
该模型综合考虑年龄、基础疾病、炎症因子水平、钙代谢状态等多项参数,显著提升了术后管理的精准度。
秋初,第一位接受国产瓣膜置换的农民患者重返三博复查。
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背着一筐自家种的红薯,非要塞给夏书。
“大夫,我没啥文化,也不会说话。”
老人搓着手,眼里泛着光,“我就知道,我现在能挑水、能犁地,还能陪孙子放风筝。
这日子,是你们给捡回来的。”
夏书收下了红薯,转身放进食堂厨房,叮嘱厨师煮一锅分给大家。
那天晚上,他在日记本上写道:“医学的意义,不在论文多少,不在奖项高低,而在一个人能否再次扛起锄头,牵着孙儿的手走在田埂上。”
冬至前夕,一场罕见的暴风雪席卷北方。
多地交通中断,电力告急。
三博医院启用应急预案,保障重症患者不间断治疗。
夏书带领团队连续值守七十二小时,处理了六例危重心血管急症。
其中一位老人来自偏远山区,因剧烈胸痛昏迷送医。
CT确诊为StanfordA型夹层合并脑灌注不足。
手术风险极高,家属犹豫再三,最终签字同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