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几本影响力较大的学术期刊的网站上,出现了由重量级专家撰写的评论文章,标题诸如《论生物医药研发中‘标准路径的必要性》、《对脱离国际共识之新型技术平台的伦理与安全考量》。
字里行间都在影射,暗示某些“激
进”
的、未经“充分同行评议”
和“国际标准验证”
的研究,可能隐藏着巨大风险,呼吁监管机构审慎对待。
他们没有直接点明“X-2”
,因为X-2还没有正式面世,他们暂时为后面的行动做铺垫。
一些行业媒体也开始转载这些观点,并配以吸引眼球的标题,如“生物技术的“野蛮生长”
?”
、“警惕创新背后的‘黑箱风险”
,全都在做铺垫,一旦X-2正式露面,他们将顺势而为。
这些声音虽然还未形成主流,但已经开始在相关领域的学者和投资者中间引发讨论和疑虑,舆论铺垫工作静悄悄地完成。
杨平的团队也注意到了这些动向,杨平在一次团队内部会议上,平静地对核心成员们说:“外面的噪音是预料之中的,他们无法在技术上击败我们,就开始试图用舆论和规则来束缚我们。
不必理会,不必争辩。
我们唯一的回
应,就是拿出更扎实、更无可挑剔的数据。
用事实让他们闭嘴,我们现在要建立属于自己的规则,还需要在乎他们的看法吗?”
他的镇定感染了大家,团队继续埋头于“X-2”
的临床前研究和新平台的优化工作。
几天后的一个深夜,研究所大部分区域已经熄灯。
邱科长的办公室灯还亮着,他正在分析张林近日观察到的一些零碎信息。
几个能接触到核心数据的管理员的日常行为轨迹......
而且,邱科长掌握了一条重要消息:对方催促获取X-2的结构、‘平台核心算法逻辑及X-2分子结构修饰的能量计算模型。”
对方的要求已经指向了杨平研发体系最核心的机密。
这个内鬼,不仅存在,而且确实有能力接触到,或者试图接触这些最高级别的信息!
他立刻拿起加密的电话通知张林:“小张,有进展。
目标的范围,可以进一步缩小了。
重点留意有机会接触到杨教授个人笔记、原始算法草稿,或者能试图从何子健,楚晓晓他们那里套取理论核心的人。”
他顿了顿,补充道:“尤其是,那些既有动机又有能力,并且近期行为有些过于活跃’的人。”
对方已经给“鼹鼠”
施加压力,这只“鼹鼠”
必定会比平常更加活跃。
电话那头,张林看着自己笔记本上记录的,关于计宁最近几次“偶然”
向楚晓晓请教AI模型基础原理,以及试图向何子健打听“杨教授是怎么想到那三个候选分子序列”
的细节,眼神变得锐利起来。
“明白,科长。
我想,我可能已经有了一些方向。”
不过张林马上否定了自己的想法:真的“鼹鼠”
怎么可能这么容易被识别呢?计宁不能排除,但是以他的直觉绝对不是要找的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