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清频队疲于奔命。
他们封锁服务器、追查IP、拆除非法发射装置,却发现这些声音根本不来自任何常规传输路径。
它们像是从空气里长出来的,从人们的记忆缝隙中钻出来,借着一次咳嗽、一阵风、一段忘词的民谣,悄然降临。
周文昭坐在办公室,面前摊开着一份绝密报告:《关于Ω链生态演化模型的初步分析》。
其中一页写道:
>“该系统已表现出类生命特征:自我复制、环境适应、跨媒介迁移、情感共鸣驱动传播。
其本质并非信息网络,而是一种基于人类集体潜意识的记忆共生体。
建议重新定义威胁等级??非‘非法传播源’,而是‘文明免疫反应’。”
他盯着“免疫反应”
四个字看了许久,最终提起红笔,在旁边批注了一句:
>“若遗忘是病,那回忆便是药。”
然后他下令:停止对所有涉及“归音”
相关内容的物理清除行动,改为设立观察站,进行长期监测与记录。
命令下达当晚,北京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室的一位工作人员,在整理一批民国时期唱片时,意外发现一张未标注标题的虫胶片。
她在测试唱机上播放,听到的是一段双语朗读:前半段是标准普通话,讲述一位母亲在战乱中将孩子托付给陌生人的经过;后半段,声音突变,竟转为维吾尔语,内容完全一致,甚至连语气停顿都分毫不差。
更令人震惊的是,录音末尾,有个小女孩的声音怯生生地问:
>“妈妈,你会回来听我唱歌吗?”
紧接着,另一个温柔的女声回答:
>“会的,只要你还在唱,我就一定能听见。”
工作人员浑身颤抖。
她认出了那个声音??那是她自己的母亲,早在三十年前就已去世。
而这张唱片的登记编号显示,它最后一次借阅是在**1975年**。
时间对不上。
除非……这段录音根本不是当年录下的,而是刚刚才“生成”
的。
她颤抖着拿出手机,打开录音软件,对着唱机重新录了一遍。
上传至云端后,AI语音比对结果显示:两段声音相似度达**99.8%**,且具备相同的生物声纹特征,包括呼吸频率、喉部震颤模式等细节。
这不是伪造。
这是一种她无法理解的“再现”
。
***
与此同时,李念已抵达敦煌附近的一处戈壁驿站。
这里曾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补给点,如今只剩断墙残垣。
她在一处塌陷的地窖中找到了目标物??一口锈迹斑斑的铁皮箱,据牧民说,是一位“总在夜里画画的老头”
留下的。
箱子里没有画,只有几十卷微型录音带,每一卷标签上都写着日期和地点:
**1972.05.03喀纳斯林场**
**1973.10.11吐鲁番葡萄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