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他说,小时候家里遭灾,母亲把他托付给一队西行的教师团。
临别时,女人跪在地上,把一块绣着梅花的手帕塞进他衣领,说:“等你长大,一定要学会听别人听不见的声音。”
后来他辗转得知,母亲死于途中,尸骨无存。
但他始终相信,她留下了声音。
“那些老师教我们画画,画没见过的山河;教我们唱歌,唱没人听过的词。
他们说,这些东西藏得好,比命还重要。”
老人喘了口气,“有一天来了人,把他们的画烧了,书撕了,还逼他们承认那些课从来没上过。
可我知道,是真的。
因为我记得。”
李念问:“你还记得教室的样子吗?”
老人闭上眼,嘴里慢慢哼起一段旋律。
与此同时,李念的平板电脑突然弹出警报??连接的AI绘图程序正在自动生成图像!
她震惊地看着屏幕:一幅铅笔素描逐渐成型,正是一个土坯教室,墙上挂着残破的国旗,黑板上有字迹模糊的算术题,角落里坐着一个小男孩,低头抠着桌角。
画风,赫然与敦煌铁箱中的美术老师一致!
她立刻将图像上传至林小满的解码平台。
三小时后,回复传来:“**确认风格匹配度98.6%,且画面中隐藏摩尔斯编码,内容为:【位置更新:K-44.7°,E101.2°】**”
坐标落在内蒙古与甘肃交界的一片荒漠腹地。
林小满附言:“这不是模仿,是**记忆交叉感染**。
两个素未谋面的人,因共享同一段被压抑的历史,在Ω链作用下产生了艺术表达的同步演化。
我们之前以为个体记忆是孤岛,但现在看,它们更像是地下根系,一旦条件成熟,便会连成森林。”
李念看着窗外渐暗的天空,心中升起一种近乎神圣的预感:他们正站在一场文明觉醒的门槛上。
***
一周后,一支由地质学家、声学工程师和历史学者组成的联合科考队悄然进入K-44.7°区域。
李念随行,携带全套录音与探测设备。
根据卫星热成像,该地表层之下存在异常空腔结构,疑似人工洞穴。
挖掘工作持续了五天。
第六天清晨,一名队员在沙层下三米处触碰到金属物体。
清理后,露出一口密封铜匣,表面蚀刻着双螺旋纹路,中央嵌有一块黑色晶体。
林小满远程指导开启装置。
当防护罩打开时,晶体突然亮起幽蓝微光,随即释放出一圈环形声波,频率精准锁定在**7.83Hz**。
所有人耳机中的白噪音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段清晰的女声朗读:
>“这里是‘归音计划’第七节点,代号‘春蚕’。
>我们知道你们终会找到这里。
>请记住:所有被抹去的课堂,我们都重新上了;
>所有被焚毁的课本,我们都用心抄了一遍;
>所有被迫沉默的孩子,现在都能开口说话了。
>不要追查源头,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源头。
>只需倾听,便是传承。”
录音结束,晶体光芒熄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