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是歧义的,指需要及满足的经验;不像英语中的“lust”
,要么指欲望,要么指快乐。
[9]这毫无疑问引自柏拉图对话录中阿里斯多芬所陈述的理论。
在《超越快乐原则》(1920g)第六章的结尾再次提到了这一问题。
[10]要知道对性变态者估计的困难及尝试,可参照希尔思弗德的著作(1904)。
[11]一个人反抗性变态冲动的程度或许决定于暗示及精神分析的可能性。
[12]许多学者坚持认为,性变态者自述的性变态倾向出现的时间并不可信,因为在记忆中他们或许压抑了对异性的感情。
精神分析通过对性变态的分析已证实了这一点。
它发现,性变态者用记忆中的一些决定性变化填补了童年遗忘。
[在1905年第一版中,这后一句话是:“要决定这一点,必须通过对性变态者的精神分析学调查才能实现。”
]
[13]莫比斯(1900)认为,我们在对退化做出诊断时应当十分谨慎,因为它毫无实践价值:“如果我们对退化的广泛领域做些考察,因为它已在上面略显威力,那么我们将清楚地看到,对退化做出诊断价值甚微。”
[14]必须允许“同性恋者”
的发言,他们认为历史上的一些著名人物是性变态者,甚至是完全性变态者。
[15]关于性变态的病理学研究已为人类学研究所取代。
这一转变当归功于布洛赫,他强调在古代文明中就出现过性变态。
[16]关于生理性阴阳人的最近描述,可见特劳菲(Taruffi,1903)的著作及纽盖堡(Neugebauer)在《性过渡阶段年鉴》一书各卷中的许多论文。
[17]好像格雷(Gley)才是第一个用双性理论解释性变态的人(据6卷本的《性过渡阶段年鉴》的文献目录)。
早在1884年1月,他就在《哲学周刊》上发表了题为《性本能畸变》的论文。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大部分主张用双性理论解释性变态的作者,也用它来解释正常人,作为一种逻辑结果,他们认为性变态是发展受挫所致。
薛瓦利埃(Chevalier,1893)就表达了这种思想。
埃宾(Krafft-Ebing,1895,第10页)认为,有许多观察“至少证明第二中枢是存在的”
(即异性中枢)。
阿尔都因(Arduin,1900)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男性因素和女性因素(见希尔思弗德,1899),但根据他是男性还是女性,一种因素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于是性别特征才可区分。”
赫尔曼(Herman,1903)证明,“每个女人身上都有男性因素及特征,男人身上则有女性因素与特征。
弗利斯(1906)曾主张双性观念(性的双面性),这是他首创的,但从专业领域看,双性的假设应归功于威因格尔(Weininger)。
他是一位哲学家,英年早逝,这一观点成为论精神错乱的一书的基础(1903)。
以上所述足以表明弗利斯的主张是毫无根据的。
[18][弗洛伊德关于双性理论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弗利斯,但他忘却了这一事实,在《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第七章中,他曾举过这方面的例子(1901b)。
但他认为,弗利斯的观点不能解释压抑,见“孩子挨打”
(1919e)第六部分中间的讨论。
详情见克利斯(Kris)《弗利斯通信集》引言的第四部分(弗洛伊德,1950a)。
]
[19][最后一句是于1915年加上的——1910年增注]的确,精神分析尚不能对性变态的起源做出充分的解释,但它已发现了性变态的心理机制,并对有关问题的明朗化作出了贡献。
在所有我们检查过的性变态者身上,我们发现这一事实,即在他们的童年早期,经历了一段围着某一女性(通常是母亲)的强烈而短暂的时期。
此后,他们将自己认同于这一女性,并把自己当做**对象。
也就是说,他们起始于自恋基础,追寻像自己一样的年轻男人,他们像这样的男人就像母亲爱他们一样。
此外,我们常常发现,性变态者并非对女性的魅力无动于衷,只不过将女性唤起的兴奋转移到了男性身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