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快乐附着某一特定的身体器官)好像为弗洛伊德在此首用。
在《精神分析导论》(1916~1917)第21讲中的开始部分,弗洛伊德对这一术语进行了更深刻的探讨。
当然,其隐含的观点还要早很多,比如可见《性学三论》(1905d)第三篇的开头一段,标准版,第7卷,第207页。
]
[279][见《论自恋》,第87页。
]
[280][虽然这些章节的一般意义是清楚的,但在使用“主体”
(subject)时仍有一些混乱,作为一条规则,“主体”
与“对象”
分别指本能(或心理的其他状态)的根源,及本能所指向的人或事。
然而,在这里,“主体”
似乎指在关系中起主动作用的人——代理人。
在这个意义上,“主体”
更明确的用法在下文中还有。
]
[281][见上一脚注。
]
[282][1924年增注]在涉及本能生活的最新作品《受虐狂的节制问题》(1924c)中我表达了一种相反的观点。
[283]这是希腊语动词的暗喻。
[284][见《性学三论》(1905d)第二篇结尾处的一节。
标准版,第7卷,第203~204页。
]
[285][尚不知此处指哪一节,也许指遗失了的关于升华的论文中的一部分。
事实上,在《目前对战争与死亡的看法》(1915b)中确实讨论了这一问题。
但这却不是弗洛伊德的本意,因为这出现在不同的作品中。
在1915年为《性学三论》(1905d)加的脚注中(写该文的这一年),弗洛伊德坚持认为,升华与反向形成是不同的过程(标准版,第7卷,第178页),在德语中,“同情”
用的是“Mitleid”
,本意为“同时遭受”
、“怜悯”
。
关于这种感情的起源问题在《对“狼人”
的分析》(1918b)中亦可见到,标准版,第17卷,第88页,它写于1914年,仅在本文之前的几个月。
]
[286][仅在第一版中用了“jeder”
意为“每一个”
,后用“jener”
意为“这一个”
。
]
[287][布洛伊勒(1910b,1911,第43页和第305页)的术语“矛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