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
[222][1911年增注]费伦茨[1910]曾记录了一些妇女所做的有趣的**梦。
[223][1909年增注]出于明显原因,梦见“全家人”
的出现也有重要的意义。
[这一点在弗洛伊德《掩蔽性记忆》(1899a)这篇论文的结尾处也曾提及。
]
[224]这是对同一梦的“过度解释”
。
由于spuken(haunting)是一种鬼魂的活动,“Spuken(spittiairs”
可能会被不严格地译为“esprited’escalier”
(楼梯的机智)。
这后一个短语等于缺乏机智的应对技巧的意思——缺乏这一点事实上应归咎于我。
我纳闷,难道我的保姆缺乏这一品质吗?正关于这位保姆在《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弗洛伊德1901b)第四章结尾处曾提到,[1899年10月3、4日和15日给弗利斯的信中也有详述。
(弗洛伊德,1950a,信70和71)]
[225][见第七章第八节关于梦中情感的讨论。
]
[226][1909年增注]参见我的《对一个5岁男孩的恐怖症的分析》(1909b)和《儿童性理论》(1908c)的论文。
[227][1909年增注]3岁半的小汉斯在(在上一个注释中提到分析他的恐怖症)小妹出生后不久的一次发烧中喊道:“我不想要小妹妹!”
[1909b,第一节];在他患病18个月后,他坦率地承认他有个愿望希望母亲把小妹妹在洗澡时淹死[同上书,第二部分(4月11日)]。
同时,汉斯又是个很听话、很有情感的小孩。
他很快就喜欢小妹妹,而且常常把她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
[228][1914年增注]童年期在家庭经历的这种死亡体验会很快忘掉,但精神分析证明它们对后来神经症的产生具有很大影响。
[229][1914年增注]自从这本书写出之后,关于儿童对父母以及弟妹的原初敌意,在精神分析文献中又有了许多记录和观察。
瑞士作者和诗人斯波特勒曾有一段十分真诚而天真的描写,这是从他儿童时期的经验写出的[1914,第40页]:“不仅如此,又来了第二个阿道夫。
这个小家伙据说就是我的小弟弟。
尽管我看不出他到底有什么用,更不知道大人们又为什么对他就如同对我一样忙得不亦乐乎。
有我一个就已经够了。
为什么要再来一个小弟弟!
他不仅没有用,而且简直就是个累赘。
我一天不离开祖母,他也如此,我坐在童车里,他也来坐,就坐在对面,占了一半地方,我们禁不住彼此用脚互相踢了起来。”
[230][1909年增注]小汉斯在3岁半时也会用同样的话批评他的小妹妹。
他认为她不会说话是因为没长牙。
[弗洛伊德,1909b,第一节。
]
[231][1909年增注]令我吃惊的是我听到,一个8岁的很聪明的孩子在他父亲死后说:“我知道我父亲死了,但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不回家来吃饭。”
——[1909年增注]这一类材料在冯·胡格海尔姆斯这位女医生所编写的以《儿童心灵本性》为题的《心象》1912~1921期刊最初的七卷中能找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