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这种焦虑似乎还结合着某些在日后需分离出去的东西。
他目前尚不能区分暂时性缺失(temporaryabsence)和永久性消失(permaloss)。
在他看不到母亲时,他的行为好像是母亲再也不会来看他了。
在他知道母亲的消失往往继之以她的复现之后,相认的经验,即反复不断的慰藉经验(gexperiences)是必不可少的。
母亲往往通过一个常见的游戏来促进婴儿的这种知识,即用双手遮住脸面不让婴儿看见,然后又展开双手露出脸面引逗他的高兴。
[337]在这些条件下,婴儿感觉到想念(longing)而不伴有失望(despair)。
不见母亲的创伤性情境在一个重要方面与出生的创伤不同。
在出生时不存在任何对象,因而也就不可能失去什么对象,其时产生的唯一反应就是焦虑。
从那以后,反复不断地满足情境(situationsofsatisfa)将母亲创造为一个对象;每当婴儿感到一种需求时,这个对象便受到可以称为“想念”
的强烈贯注。
所谓痛苦反应,指的正是事态的这种新的方面。
因此,痛苦是对对象失却的实际反应,而焦虑则是对因对象失却而引起的那种危险的反应,并通过进一步的移置作用而构成对失去对象本身的危险的反应。
关于痛苦,我们亦知之甚少。
我们唯一所肯定的事实是,每当某一刺激作用于周围系统而打破保护层装置、并进而作为一个持续的本能刺激活动时,痛苦一般都是最先产生的。
对于这种本能刺激,肌肉活动的保护是虚弱的,尽管一般而言,它因使接受到刺激的部位从刺激中撤退回来而是有效的。
[338]如果痛苦不是产生于表面而是产生于内部器官,情况亦如此,只是内层周围系统(innerperiphery)的某一部分代替了外层周围系统(outerperiphery)而已。
婴儿显然有机会体验到这种痛苦,这种痛苦与它的需求经验是相对立的。
然而,痛苦产生的这一决定因素似乎与某一对象的失却毫无相似之处。
而且,痛苦的核心成分,即周围刺激(peripherystimulation),在婴儿的想念情境中完全不存在。
尽管如此,语言的日常用法所产生的内部心理痛苦这一观念以及把失去对象的感觉看成是等同于身体痛苦,这绝不可能是无所谓的。
当存在身体痛苦时,就会产生对痛苦部分的强烈贯注,这种贯注可称之为自恋性贯注(narcissisticcathexis)。
[339]这种贯注持久增长,并倾向于耗尽自我。
[340]众所周知,当内部器官引起痛苦时,我们会对身体的不同部位形成空间的或其他的表征,这些表征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在意识的观念作用中得到表现。
这里,一个明显的事实,即当存在因其他原因而造成的心理转移时,即使是最强烈的身体痛苦也不会被感觉到(在这种情况下我不能说是“停留于潜意识”
),也可以获得如下解释,即对引起痛苦的身体部位的心理表征,产生了贯注的高度集中。
我想,正是在这里,我们找到了一个类似点,它使痛苦的感觉转入心理领域成为可能,因为,对那种集中于不见或失去的对象之想念的强烈贯注,创造了和由对受伤身体部位的贯注所创造的相同的结构条件。
因此,关于身体痛苦的周围原因,我们可略而不述。
由身体痛苦向心理痛苦的转移,和由自恋性贯注向对象贯注的变化相对应。
被本能需要高度贯注的对象表征(objetation)所产生的作用,与被刺激增强而贯注了的身体部分所产生的作用完全相同。
贯注过程的连续性和对之加以抑制的不可能性,产生了同样的心理无助状态,如果由此而引起的不快乐感受,具有痛苦的独特性(一种不可能更明确描述的性质),而不是以焦虑的反应形式表现出来,我们或许可以把它归因于一个在我们的解释中尚未充分利用的因素——当导致一种不快乐情感的这些过程发生时,流行着这种高水平的贯注和“结合”
。
[341]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