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似乎男孩视父亲为情敌,女孩视母亲为情敌。
如果排除了对方,显然会对自己更有利。
在把这个想法斥为荒诞之前,最好是先考虑一下父母和儿童之间的真实关系。
我们必须区别孝顺这种文化标准对这种关系的要求和我们每天在日常生活实际中所看到的事实。
在许多情况下,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着一种敌意,这种关系为一些无法通过稽查作用的愿望提供了大量的机会。
让我们先看一下父亲与儿子的关系。
我认为我们给予基督教十戒教规的尊严模糊了人们对真实生活实际的观察能力。
我们似乎不敢承认,我们大多数人已违背第五条戒律。
人类社会的最底层和最高层里,孝顺已被其他兴趣所代替。
人类社会早期的神话和传说传递给我们的模糊信息,给了我们一个令人不愉快的图画:父亲大权在握,冷酷无情,君王般的统治着。
克罗诺斯吃掉了自己的孩子,就像公野猪吞食了母野猪刚生下的幼崽。
宙斯阉割了他的父亲并取而代之。
[235]在古代家庭中,父亲的家规越不严厉,作为指定继承人的儿子就越感到自己与父亲处于一种敌对的位置,他也越不耐心地盼望通过父亲的死来取代父亲的位置成为统治者。
即使在中产阶级家庭之中,习惯上父亲也不愿儿子们独立,并不提供给他们独立的手段,这个过程就增强了敌对意识的滋长。
一个医生就常会注意到儿子在丧失父亲时的悲痛,同时又由于终于获得自由而产生的满足。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父亲仍抱着陈腐的父亲权威观念不放,而易卜生则把父子冲突矛盾写入作品中,从而使他的作品产生轰动效果。
母女之间的冲突情况则表现在随着女儿一天天长大,越来越渴望在性方面的自由,但她发现自己处在母亲的监视之下;而母亲则从女儿的成长中看到自己芳华已逝,不得不放弃性满足的欲望。
所有这一切都是有目共睹的,但人们却因孝顺观念根深蒂固而没有用这些现象去解释梦。
此外,上述的讨论使我们了解到,希望父母死去的愿望实际上可以追溯到童年期。
这种假设在精神神经症的分析中更进一步地得到证实。
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儿童的性欲望——如果在其萌芽期我们也可以这样称呼的话——很早就已萌醒了。
女孩的最初情感是针对她的父亲,[236]男孩则是针对他的母亲。
这样一来,父亲就成了干扰儿子的对手,母亲则成了女儿的对手。
我曾在兄弟姊妹间的情况中分析了产生死亡愿望的情感是多么容易发生。
父母也往往显示出性的偏爱,一般地自然地倾向是父亲偏爱自己的小女儿,而母亲更偏向儿子。
只要他们的判断力没有被性的魔力所干扰,他们还都是关注子女教育的。
孩子们对这种偏爱是敏感的,因而对不表示偏爱的父母一方表现出对立情绪。
被成年人所爱尚不能给儿童带来特殊需要的满足。
它意味着在各个其他方面都得到满足,这样他就会受性本能的驱使并在他的选择与父母所显示的偏爱相融合时更增添新的力量。
这些幼稚偏好的迹象,大部分被人们忽视了。
而有些则需在童年的最初几年中观察到。
我一个熟人的8岁的女儿常常抓住母亲离开餐桌的时机宣称是她的继承者:“现在,我就是妈妈了。
你还要点蔬菜吗,卡尔?好,那就自己动手吧!”
等等。
一个非常聪明、活泼的4岁小女孩在这方面的心理特征十分明显,曾公然说:“妈妈应该离开了,然后爸爸一定娶我,我要成为他的妻子。”
但是这种愿望在一个小孩心理上产生与她对母亲的依恋并不矛盾。
如果一个小男孩当父亲不在时允许睡在母亲身边,但一旦父亲回来,他又不得不回到他不大喜欢的保姆或其他什么人的身边去睡,他很容易产生一种愿望:最好父亲永远离开,这样他可以总在最亲爱的妈妈身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