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
[111]参见我的《精神分析导论》(1916~1917)第25讲。
[也还可以参见《抑制、症状与焦虑》(1926d)。
]
[112]试比较贝拉·冯·费尔采齐(BélavonFelszeghy)有趣但有些过于想象化的论文《恐慌和泛情结》(1920)。
[113][作者是盖伊·索恩(C.兰杰·古尔)的笔名]该书在1903年出版之时曾极为畅销。
[114]试比较费德恩(Federn)在他《没有父亲的社会》(1919)中解释废除君主的家长制权威之后的类似现象。
[115]“一个寒冷的冬天,一群豪猪互相紧紧地拥挤在一起,以便得益于彼此的体温并免于冻死。
但它们很快感到彼此的刺扎得痛,又不得不再次分开。
当取暖的需要使它们再聚拢时,第二次刺痛又发生了。
以至于驱使它们聚拢和散开来回折腾,直到它们发现一种最能忍受的适中距离。”
(《附录和补遗》第二部分,第31页,“比喻和寓言”
。
)
[116]也许母亲与儿子的关系属于唯一的例外,它是以自恋为基础的,不被随后的竞争所干扰,并且被性对象选择的初期尝试所强化。
[117][在德文第1版中,最后这句话是“它最初不得不被压抑所排除”
。
在1923年被改正了。
]
[118][参见弗洛伊德(1930a)的第五章《关于微小差异的自恋》。
]
[119]在近期出版的《超越快乐原则》[1920g,本卷第53页以下]中,我试图把爱和恨的两极性与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之间的对立这一假设联系起来,并确立性的本能是前者即生的本能的最纯粹的例子。
[120]参见我的《论自恋》(1914c)的文章。
[121][参见弗洛伊德《性学三论》(1905d)第三篇第五节)。
]
[122][弗洛伊德在《释梦》(1900d)第四章和《悲伤与抑郁症》(1917e)中讨论过——尽管不怎么详细——认同作用。
在给弗利斯复信(如在1897年5月31日的草稿N)中,已经触及这一论题(弗洛伊德,1950a)。
]
[123][参见弗洛伊德《论自恋》的第二节(1914c)。
]
[124]参见我的《性学三论》(1905,[标准版,第7卷,第198页])以及阿伯拉罕1916年的著作。
[125][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1923b)第三章讨论过“完整的”
俄狄浦斯情结,既包括“阳性的”
形式,又包括“阴性的”
形式。
]
[126]参见我的《一例癔症分析片断》(1905e,[标准版,第7卷,第82~83页])。
[127][参见弗洛伊德关于达·芬奇(Leonardo)的研究的第三章。
有关同性恋发生的其他机制见第158页以下及第231页以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