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这是不是在写对庐山的所见所思?当然是,但又不只如此。
它其实是通过庐山讲了一个道理,什么道理呢?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这就叫“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所以难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怎样才能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呢?那就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才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这个道理很大很深吧?但是,他并不是直接讲出来的,而是把它隐藏在庐山里,让我们自己悟出来,而我们一旦悟出来之后,又会觉得它那么巧妙,那么贴切,可以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叫“即物说理”
。
这可是宋诗的一大特色。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唐诗跟宋诗的差别来了。
什么差别呢?唐诗以情胜,宋诗以理胜。
唐朝写庐山最有名的诗是哪一首?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真是豪情万丈。
我们今天只要一看到大瀑布,无论是壶口瀑布、黄果树瀑布,还是尼亚加拉瀑布,都会立刻想起这首诗来,而且自己也跟着豪迈起来。
但是,《题西林壁》就不一样了,我们不见得非得到瀑布前再想起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想起它。
比如,大家一起做活动策划,每个人的方案都不一样,老板就会说,这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啊!
又如,两个人合作,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想法最好,还为此吵了起来,其实他们没想到,把两个想法合到一起,正好可以相互补充。
这就叫“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其实苏轼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历经坎坷,为什么能够如此潇洒?除了性格达观之外,还有一点,他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
朝廷到底是什么走向?一会儿改革,一会儿保守,真让人摸不清头脑。
可是,回过头来一想,自己也是局中人,也曾经当局者迷。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跳出纷争,更达观一些呢?这就是宋朝人的理性。
这种理性,不仅属于朱熹这样的哲人,也属于苏轼这样的诗人。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苏轼有哪“三绝”
?
2.怎样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3.宋诗和唐诗有什么不一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