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就在最后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一句真了不起,有了这一句,这首诗升华了,刘邦这个人也升华了。
“威加海内”
确实让刘邦志得意满,但是,他绝对没有忘乎所以,他心里始终有一种深深的危机意识。
打赢了天下,就能治理好天下吗?连当年同生共死的英布都能谋反,其他大臣就一定可靠吗?到哪里找那忠诚而又勇猛的壮士为他守住这锦绣江山呢?到这一句,刘邦的心一下子从过去飞到了未来,感情也一下子从昂扬转为了感慨,而且我们也一下子就能明白,为什么是刘邦,而不是项羽站在历史的“C位”
上了。
大家都知道,项羽也写过一首很著名的诗,叫作《垓(gāi)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zhuī)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是项羽在垓下之围时唱出的歌。
歌里唱什么?“我力量能拔山啊,我气概能盖世。
可惜时运不济啊,乌骓马也不再奔驰。
乌骓不走啊,我有什么办法?虞姬虞姬啊,我又该如何安置!”
这两首诗歌从文学的角度来说都很好,但是,换到历史的角度,就能看出差距来了。
差距在哪里呢?在看问题的视角。
刘邦在最得意的时候,看的是别人;项羽在最失意的时候,看的是自己。
他说自己“力拔山兮气盖世”
,之所以失败只是因为时运不济。
放眼四周,他只能看到自己的宝马和美人,这和看自己不是一回事吗?正因为项羽的眼里只有自己,所以他身边的谋臣猛士纷纷离他而去,最后只能落得个孤家寡人,自刎乌江。
但刘邦不一样,他眼里有别人。
当年,天下一统,在洛阳的庆功会上,他曾经说过:“要讲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要说安抚百姓,供应粮草,我不如萧何;要说率军打仗,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
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重用他们,才能得到天下。”
这番“三不如”
的高论,奠定了刘邦一代英主的地位。
现在,在家乡父老面前,刘邦又说:“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才是一个皇帝的眼光和胸襟。
一首诗收到这里,既昂扬,又感慨;既有高度,又有厚度。
真是好诗!
据说,刘邦在唱完这首《大风歌》后,“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
一个只知道笑,不知道哭的人成不了大器;一个只会耀武扬威,不会居安思危的人也成不了大器。
这正是这首诗教给我们的道理。
这首诗讲了哪些内容呢?
1.刘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楚辞》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什么叫起兴?
4.这首诗教给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