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太阳渐渐地靠近连绵起伏的大山,又一点点地沉没到大山的背后。
一条黄河咆哮而来,又向着远方的大海滚滚奔流。
这两句诗一共十个字,但是,上边有日,下边有河;远处有海,近处有山;从天到地,从东到西,都被笼罩进来,这是何等壮阔的画面啊!
可能有人会说,这不是全仗着鹳雀楼位置好吗?王之涣登楼一看,信手拈来,就写下这么一联诗。
是不是这样?其实并不是。
这幅画卷绝不是看出来的,而是想出来的。
为什么呢?因为站在山西,眼睛再好,也是不可能看见大海的。
事实上,在古代鹳雀楼的位置上,别说看不到海,就连黄河东流也看不到。
因为黄河是一个“几”
字形,而永济在“几”
字形大拐弯右边,也就是说,在鹳雀楼看到的黄河是从北往南流的。
看海不行,看山总可以吧?其实也不行。
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过:“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
站在鹳雀楼上能看到的山是中条山,但中条山并不在鹳雀楼的西边,而是在鹳雀楼的东南方向,也就是说,夕阳西下的时候,王之涣是看不到“白日依山尽”
的!
既然如此,王之涣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因为他心里有这一番胜景呀。
根据史书记载,王之涣是个慷慨有大略的人,内心非常豪迈。
他登上鹳雀楼,极目远眺,眼睛里看到的是高山耸立,大河奔流,而心里升腾起来的是一幅比这更大的画面。
这画面铺天盖地,把从东到西、从山到海的千里江山全都容纳了进去,这就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它既是实写,也是虚构,而且虽然有虚构的成分,但是给人的感觉又是那么真实,这就是中国文化的韵味了。
中国诗也好,中国画也好,不讲究形似,而讲究神似。
只要神韵到了,气势到了,我们就相信它是真的,因为这是艺术的真实。
最后看意思好。
眼前的风景太好了,让人怎么看都看不够,怎样才能看到更大的场面呢?这时候,一个念头自然而然就出现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呀,为什么不再上一层楼呢?所以下两句也就顺理成章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这一联诗从表面上看不过是写登楼,但是往深里想,它背后的意思又是那么丰富。
这“千里”
和“一层”
一定是真的吗?有人特别实在,还据此推测说,当年的鹳雀楼一共三层,王之涣写诗的时候是在第二层,心里还想着要往第三层去。
这样想未免太迂腐了。
其实,“千里”
也罢,“一层”
也罢,都是虚指。
“千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