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③维生素C粉+面膜,敷脸美白。
以上方法均不能达到任何美白作用,维生素C在你制作的过程中就已经失活。
而且未加工的维生素C是水溶性的,无法渗透皮肤发挥作用。
这些方法反而可能刺激你的皮肤,导致泛红过敏。
(2)氢醌
氢醌是被护肤界禁足的物质。
它在皮肤科属于一线去色素药品,针对黄褐斑、雀斑、色素沉着有着显著的作用。
但它的作用过于强大,可以通过凝结酪氨酸酶的氨基酸,从而起到破坏黑色素母细胞的作用。
曾出现大量消费者投诉皮肤产生局部白斑、色素脱失的现象。
因此,我不建议大家擅自去购买氢醌用作美白产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去选择。
我国《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版明确禁止了氢醌在化妆品中的添加。
而日本和美国允许不超过2%浓度的添加使用。
氢醌强大但风险高,因此,护肤界找到了氢醌的安全替代——它的衍生物们。
(3)熊果苷
作为氢醌的糖基化衍生物,它可以在不破坏黑色素细胞的同时,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阻断多巴的合成,进一步降低多巴释放黑色素的数量,从而达到美白效果。
熊果苷的作用机制
目前有α–熊果苷、β–熊果苷、脱氧熊果苷等3种形式,可以从植物中提取、酶催化和有机合成。
研究表明,它对紫外线造成的晒黑有不错的美白抗氧化及抗炎作用。
其中α–熊果苷的美白力是β–熊果苷的5~10倍,而第三种脱氧熊果苷,因在皮肤中可能释放氢醌,有损伤皮肤、导致敏感和致癌风险,因此被欧盟禁止添加。
(4)苯乙基间苯二酚
它还有一个更响亮的名称:Symwhite377,简称377,和氢醌衍生物拥有相同的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作用,从而减少黑色素的产生。
除了有较好的美白效果,它对于皮肤的刺激性也很低,大部分人都可以耐受,因此也被广泛地应用于美白产品中。
苯乙基间苯二酚在化妆品中的推荐含量为1%~3%,小于此含量对皮肤中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较弱,增白作用不明显,大于此含量可能产生细胞毒性,所以它在配方表中的排名并非越靠前就越好。
(5)曲酸
又称为曲菌酸。
它可以通过与酪氨酸酶中的铜离子螯合,使酪氨酸酶的活性降低,从而减少黑色素的生成。
因为曲酸的稳定性很差,光、热、金属离子都容易使它氧化、变色,因此市面上开发出了曲酸双棕榈酸酯、曲酸亚麻酸酯等曲酸衍生物来克服该弱点。
(6)谷胱甘肽
谷胱甘肽会参与伪黑色素的催化,常作为美白成分添加到化妆品中。
谷胱甘肽有两种形式,分别为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H)。
谷胱甘肽的美白机制:通过抗氧化方式消除自由基和过氧化物,间接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与酪氨酸酶活性位点结合,直接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干扰酪氨酸酶向黑色素前小体的运输;促进真黑色素向伪黑色素转化;调节维生素C等其他美白淡斑成分的褪黑能力。
(7)酰本胺
全名十一烷基苯丙氨酸,是一种α–黑色素细胞刺激素(α–MSH)拮抗剂,通过拦截黑色素生成信号,控制α–MSH与黑色素生成因子的结合,可有效地减少黑色素的生成。
目前在护肤品中经常与烟酰胺联合,进行黑色素整体通路的控制,起到美白作用。
(8)光甘草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