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第二十届卧虎藏龙VS花样年华
banner"
>
按惯例,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总在每年的4月份举办,时间上正好处在全世界影响力最高的两大电影界盛事之间:公认象征着全球商业片最高荣誉评选的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比之早一个月左右,公认代表着全球艺术片最高荣誉评选的法国戛纳电影节比之晚一个月左右。
在金像奖最初的十年里,虽然其时的香港电影已经闯出了“东方好莱坞”
的名头,但此时能提名入围香港金像奖的影片在本埠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纵然大受欢迎,于更大范围的国际上,或者更直白一点说,于欧美,却并没有太多影响力。
这时期的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礼更像是一个香港电影人自娱自乐的活动——3月份看奥斯卡热闹,5月份看戛纳热闹,4月份才是自己热闹。
进入金像奖的第二个十年后,这种状况有了很大改善,香港电影渐渐开始吸引来自好莱坞和戛纳的关注。
香港影人其实与戛纳早有渊源,胡金铨在20世纪70年代就从戛纳捧回过最佳综合技术奖,当初被胡金铨带去见世面的侠女徐枫80年代转行做起电影制片人,把卖片的生意做到了戛纳影展上,就是在那里她认识了当时还没在戛纳混出头的陈凯歌。
后来真正令戛纳对香港影人开始刮目相看的那部电影,当然也跟这几位先行者脱不了干系。
正是那部徐枫投资,陈凯歌执导,因为种种令人哭笑不得的原因无缘所有华语电影奖项,包括香港电影金像奖在内,却为华人捧回了第一座金棕榈大奖的《霸王别姬》。
准确地说,为华人电影在戛纳打响名声的头功,更应该算在凭《霸王别姬》、《活着》连续两年出击戛纳并均捧回大奖的陈凯歌、张艺谋这两位内地的第五代导演身上。
不过,《霸王别姬》男主角张国荣于1993年戛纳电影节上的惊艳亮相,可算为香港影人开了个好头,尤其在那一届的戛纳最佳男主角评选中,他与影帝头衔的一票之遥在当时引发了逸闻话题无数,比如有媒体称他之所以只差那一票,是因为有评审被他在《霸王别姬》中绝美的京剧旦角形象迷了心窍,把给他的那一票误投到了最佳女主角一栏。
甚至到第二年葛优凭《活着》成为第一位华人戛纳影帝时,还有小道消息说这是心有歉疚的评审委员会对头一年欠华人一个影帝头衔的补偿。
香港电影与好莱坞的渊源,其实有相当部分也可算是缘起自戛纳。
在1994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凭《低俗小说》击败张艺谋的《活着》捧走金棕榈大奖的美国鬼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是香港电影的忠实影迷。
成名之前的昆汀看了无数香港电影的录影带,从邵氏到嘉禾,从张彻到徐克,他全都如数家珍。
凭《低俗小说》声名鹊起之后,对吴宇森、周润发大加推崇的昆汀则成为好莱坞了解香港电影的最佳窗口。
到了金像奖的第二十个生日时,香港电影“东方好莱坞”
的风范已经尽显无疑。
颁奖礼之前一个月,《卧虎藏龙》捧回了四尊奥斯卡小金人;颁奖礼之后一个月,《花样年华》的男主角梁朝伟戛纳称帝。
竹梢上无视地心引力的飘逸打斗、张曼玉换了近三十身的华丽旗袍,这些纯粹而华丽的东方元素随着两部电影的巨大成功一时间风靡了全球。
毫无疑问,第二十届金像奖的最大看点,莫过于《卧虎藏龙》与《花样年华》之间的较劲。
最终,携扬名奥斯卡余威而来的《卧虎藏龙》成为最大赢家,一举夺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乐、最佳歌曲、最佳女配角、最佳摄影、最佳动作指导、最佳音响效果八项大奖。
尚未能借势戛纳的《花样年华》则屈居下风,包揽了影帝影后,另加最佳剪接、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服装造型设计总共五尊小金人。
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全球大卖的武侠大片《卧虎藏龙》于香港本埠却惨遭滑铁卢,票房只收到了两百余万,甚至远不如文艺片定位的《花样年华》。
事实上,一向更擅长拿奖却总是赔钱的王家卫这回将《花样年华》的商业营销操作得极好,好到开始有人将当年张彻讽刺李翰祥的诛心之语用到他头上:如今的王大导虽然依旧穿了一身文艺的锦袍,可腰间却隐约露出了个金灿灿的算盘。
这奇怪现象真正说起来也不奇怪,《卧虎藏龙》的导演李安来自台湾,常年定居于美国,其实从来都算不上香港影人这个圈子的一分子;动作指导“八爷”
袁和平虽说是香港武师中的泰山北斗,但此时却正在好莱坞混得风生水起,刚刚因为指导了基诺·里维斯们在《黑客帝国》中的精彩表现而大受好评;主演周润发、杨紫琼都曾是香港电影的风云人物,然而于此时却均已远离香港,在好莱坞打拼了多年;而凭之蜚声国际的另一位女主角章子怡出身内地,在此之前与香港电影毫无交集。
《卧虎藏龙》这部电影,自始至终瞄准的都是美国市场,而非港人乃至华人口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