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其细腻的叙事语言和文体结构,使作品充满了迷人的阅读**。
纳博科夫作品的文体和他的叙事语言特征是什么?
答:《菲雅尔塔的春天》的迷人之处在于它的哀而不伤,忧而不颓,深沉绵长,意绪无穷。
纳博科夫对色彩与画面有着敏感与超人的鉴赏能力,对记忆与时间的有着多愁善感的诗人般的神秘灵感,更不可想像的是,他居然可以如此自如地操纵文字,进行透彻而微妙地表达。
这个短篇已然进入化境,血肉交融,其文体与叙事语言已经被化作纳博科夫气质,是绝对的纳博科夫式小说。
问:纳博科夫失去了自己的祖国,失去了贵族身份和所有财产,其父甚至被追杀而亡。
纳博科夫被迫远离俄罗斯漂泊,再旅居美国,人生饱受磨难和坎坷。
当他转而用英文写作之后,特别是《洛丽塔》的面世,他成为被世界认可的作家,但是他仍然是孤独的。
而且,他对许多大作家颇有微词。
是否可以说纳博科夫的个人命运比他的小说还要精彩呢?
答:对不起,我不能同意你了。
我不是不同意你的提问,而是不能够同意你在提出问题之前,对于纳博科夫的描述———当然我知道,这也并非仅仅是你个人的描述,而是中国文学界对于纳博科夫的一种公共描述。
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我们的文学界总是习惯于用一种公共心态和公共描述来概括一个作家,好像不知道作家是一种最个体的人。
凡失去了祖国,凡失去了贵族身份和财产,凡失去了父亲,都应该算是人生磨难和坎坷吗?那可不一定!
正如一样一样地得到,人也会一样一样地失去,正所谓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
得失乃世间常事,福祸之感完全在乎个人的生活态度。
读遍纳博科夫的文字,丝毫不见对于自己处境的悲愤,颓丧与哀怨。
纳博科夫从来没有认为自己失去祖国,而是俄国失去了纳博科夫。
在欧洲,纳博科夫同样可以用俄文写作和出版,而俄国却不敢读他的作品。
在后来可能返回俄国的情况下,纳博科夫依然远离俄国,他的理由很简单也很厉害:“我不喜欢被束缚。”
1919年随着父亲流亡欧洲以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纳博科夫还是快乐的———因为在他只有12岁的时候,跟随母亲在欧洲旅行,他就躺在旅馆的床铺上,幻想自己将来的生活就是在欧洲不断地旅行,不断地住旅馆,而后来,这样的生活果然发生了。
成名以后的纳博科夫曾经回答记者说:他非常满意他的生活,他的生活超过了他童年的想像。
对于被逐俄国,纳博科夫的看法是:无须强调俄国革命,更重要的是他的生活发生了突然变化;关键在于突然变化,而不在于原因,因为其他原因,比如地震、疾病等等,都可能促成个人的离去。
对于他用文字表现的怀旧感,纳博科夫认为这是千万种情感之一种,并非意味着向往出生地。
在美国的日子,纳博科夫完全如鱼得水,他在哈佛比较动物学博物馆当研究员,做蝶谱工作。
这是他最快乐最刺激的嗜好所在,每年夏天他都要和妻子外出旅行,收集蝴蝶。
甚至有几种蝴蝶和一种蛾子是以纳博科夫命名的。
而他所有的英文小说都在美国写成。
《洛丽塔》使他大红大紫。
他非常喜欢做一个美国公民,但是也不妨碍他最后选择生活在瑞士。
纳博科夫不是大家以为的那种流亡作家。
他是他自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