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尽管逐渐冷了下来,但始终有不少学者一直关注着这一重大问题。
农业经济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着眼于生产、市场等角度,鲜见从整个产业链角度讨论粮食问题的文献。
这可能是业内人士的“路径依赖”
造成的(这样说很好听,照顾了面子,实际上是诸多专业领域的陈规陋习制约了研究者的眼光,使研究思路很难展开)。
钟文峰研究员毕业于我校(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专业,近年来主要从事产业安全问题研究,专业背景使他能够从整体的、全面的、运动的(我在大学期间学的哲学,现在就剩下这三个词了)眼光看待粮食安全问题,反而使我们这些业内人士有耳目一新之感,从新的角度深化了对粮食安全这一“国家级难题”
的认识。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以ABge、Cargill、LouisDreyfus)四大跨国公司为首的粮油企业(《安全》简称为“跨国粮企”
)就一直觊觎我国的粮食领域,新世纪以来已经全面控制了大豆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并逐渐向玉米、水稻等品种渗透。
毋庸讳言,即使不从民族主义角度看问题(很遗憾,我个人是一个民族主义者),这种状况也是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并且从已出现的案例看,这已经不能说是潜在的因素了。
由于四大粮商控制了国内约70%的大型油脂加工企业,控制产能达80%以上,由四大粮商参股或控股生产的植物油通过家乐福、沃尔玛等连锁超市已遍布中国城市食用油消费市场,实现了寡头垄断。
在国家利用粮食批发市场拍卖储备粮进行市场价格调节时,它们完全有能力吸收和消化国家储备粮的调控投放,形成吸纳国家储备投放的“蓄水池”
,减弱国家干预和调控粮食市场的效果。
2007年,中储粮受发改部门的委托,抛出20万吨食用油平抑油价,结果对市场价格调控作用很小,其中的70%被某一跨国粮商收购储存。
实现了对大豆的全产业链控制后,近年来又借粮食企业转型之机通过购买、参股等形式对基层粮食企业(粮站)进行控制。
因此,如何正确看待跨国粮食企业的渗透和控制,是研究中国粮食安全无法绕过去的重大问题之一,可惜的是,农业经济领域的学者讨论得还不够多,更不够深入。
可喜的是,我们终于看到了这样的研究成果。
《安全》从三个角度讨论了跨国粮食企业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一是在种子领域,“对中国种质资源的掠夺、种子市场的攫取、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以及农业(包括粮食)生产形式、组织方式等的打击”
。
二是对粮食从生产到消费的全产业链的控制,“跨国粮企将其投资触角伸向中国国内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产业链各个环节之中,特别是在粮食收储、加工、物流、零售等流通环节的渗透已经非常深入,展现出全面布局、重点突破的进攻态势”
。
三是对我国利用国际市场调剂余缺和农业企业在海外布局的影响。
我国将如何应对?相信读了这本页数不多但分量很足的著作,自会得到期待的答案。
“粮食安全”
这四个字的分量太重了。
我衷心期待着钟文峰研究员继续对这个领域倾注情感和力量,为解决这一“国家级难题”
提供崭新的视角和思路。
2012年9月13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