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至于写作动机,很简单,这是一种记忆梳理。
我只有将自己想起来的部分记录下来,我才能了解自己眼中那个十六岁的戚晚是什么样。
这也是一种自我疗愈的方式,我需要宣泄,我只能依靠文字。
写作这些年,我的肠胃病没有再犯过,连我的精神压力都得到缓解,医生说写作对我帮助很大,如果条件允许就继续下去,这比我吃药要有效得多。”
就因为戚晚曾得过精神分裂,专案小组还咨询了戚晚主治医生和住院期间负责她的护士的看法。
按照医生的说法是,有一种病人就像是戚晚这样,自我表述十分清晰有条理,讲故事很有起承转合,有一套完整的逻辑在,逻辑可以形成闭环。
而并不是像外界以为的那样,精神分裂患者就是混乱的,自我矛盾的,词不达意的,让人一听就觉得他们有问题。
医生给江进看了一段戚晚住院期间自我描述症状的视频,视频中的她就站在病床旁边,仔细跟医生讲述她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她对这个世界和自己生活的看法和认知。
医生只在听到几个关键点时提出疑问,戚晚会非常肯定地再描述一遍。
事实上,戚晚的这段视频随便拿给一个人看,都不会觉得她有病。
她比大多数普通人口才都要好,讲起一件事不只用词准确而且有因有果,非常生动。
但医生却说,对于戚晚这样的病人并不能只看表述是否清晰,很多正常人说话磕磕绊绊,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有病,反过来也是一样,戚晚讲故事有趣,这并不代表她正常。
恰恰是这样的病人,他们会更为关注,而现在他们科就住着好几个和戚晚情况类似的病人。
这些病人有的智商奇高,有的是双博士学历,还有的脑子转得极快,记忆力超群。
他们每一个人都有非常突出的强项,但他们都有精神分裂。
医生还说,戚晚的问题在于一些普通人眼中“常识性”
的认知发生错误。
简单说就是,她会脑补、想象出一些没有发生的事,并将它描述得跟真的一样。
或者说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小误会,一个正常人遇到了并不会多想,但戚晚看到了就会“编造”
出开头结尾,挖掘成因,得出结论。
当然,这些只是最轻微的表现,随着症状加重,她的“妄想”
和“分裂”
也越发极端,已经到了必须用医学手段干预的地步。
因为医生的看法和戚晚对自己的描述,专案小组里很快出现意见分歧。
戚晚的稿子是否能作为证据是有争议的——它是客观存在的文字,但它的内容绝对不够客观。
但换个角度看,这些不够客观的内容,又和案件的大概走向相吻合,从框架上来说又不能算是妄想,里面真真假假连戚晚自己都无法分辨。
难点就在这里,到底该不该参考,以此为梳理思路,该参考多少,哪里可以参考,哪里不可以参考?
这对于本就是局外人,没有亲眼见到事实的小组成员来说,无疑是设置了一道迷障。
程爽对戚晚意见很大,他觉得这就是戚晚故意设下的陷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