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辛苦了。”
阿依古丽微笑,“记得按时吃饭。”
“你也一样。”
晓兰顿了顿,“奶奶今天问我,天上那颗最亮的星星是不是你坐的火箭。”
她抬头望向夜空,那片属于中国太空光伏的轨道上,确有一粒微光缓缓移动。
三个月后,第二代太空电站模块投入量产。
与此同时,“大地脉搏计划”
覆盖范围扩展至十万村落,传感器不仅监测灾害,也开始收集生态环境数据:秦岭金丝猴迁徙路线、藏羚羊产崽季水源变化、红树林根系呼吸频率……巴彦带领团队开发出“森林神经网络”
算法,让电力系统学会识别动物足迹引发的地面震动模式。
“每一座电站都是生态哨兵。”
他在论文中写道,“当我们听懂大地的呼吸,才能真正学会与万物共电。”
这一年夏天,国际能源署召开紧急会议。
因全球极端气候频发,多国电网濒临崩溃。
秘书长亲自致电中国,请求分享“全域微电网互联”
技术经验。
阿依古丽作为代表出席,会上她没有谈专利,而是播放了一段视频:云南怒江边,一位傈僳族老人用手摇发电机点亮教室里的LED灯,孩子们齐声朗读课文,声音穿透雨幕。
“我们不是在输出技术,”
她说,“是在传递一种信念??没有人该活在黑暗里。”
会议结束当晚,娜玛从肯尼亚打来越洋电话。
“绿洲之光二期完工了,”
她的声音带着笑,“今天我们用光伏水泵浇灌出第一块水稻田。
当地部落长老说,这是‘太阳眼泪变成的粮仓’。”
“李哲呢?”
阿依古丽问。
“还在南极。
他们把光伏板装上了雪地车,现在科考队能在暴风雪中持续供电。”
挂断电话,她翻开工作日志,发现一页夹着陌生字迹:“你走之后,村里通电了。
我儿子第一次看见电视,指着新闻里的你说:妈妈,那个阿姨像你。”
落款是“王秀英”
,一个曾在藏北救援途中短暂收留过她的牧民妇女。
泪水悄然滑落。
她忽然明白,所谓“重生1977”
,从来不是回到过去改变命运,而是让每一个当下都成为照亮未来的起点。
年底,国家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举行。
阿依古丽站在领奖台上,手中奖章刻着电路纹路与北斗星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