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诊疗思考
真正治病是要去除致病的因素。
去除病因首先要找到病因,但病因不是病症,看不见摸不着。
如果没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一般医者是很难具备透过现象(病症)看本质(病因)的能力的,按照教科书和指南治病,更无法企及这样的高度。
◆治疗心路
治病用药先诊断,找到病因。
这个宝宝的病因是什么,症状摆在那里:高热、流清鼻涕、手心脚心热、小便黄、两天没大便、舌红无苔,造成这些症状的原因会是什么?显然,流清鼻涕表明孩子受了凉,五月底的天气还是偏凉,小儿体质偏热,室内外温差大,孩子受风受凉是可能的;另外,小儿肠胃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容易消化不良,天长日久易产生积食积热。
两天没大便说明孩子体内有废物没排出,吃的不消化,出现食积了;而高热、手心脚心热、小便黄、舌红无苔,这些都表明孩子体内有热。
显然,孩子因消化不良,体内产生郁热,加上受凉则火上浇油,出现发烧而至高热。
可以想象,宝宝受凉后皮下血管收缩,体表散热减少,体内的积热不能透过体表散出,像焖烧锅一样内大热外小热。
这时必须把焖烧锅的盖子打开,让热往外散。
退烧药只能退烧,解决不了这么复杂的“闷热”
问题,必须有对复杂生物体多维度解救的办法才行。
现代医学的理论基础源自工业革命以来的机械论,是科学的线性思维,即发烧就用退烧药,头痛就给止痛药,血压高用降压药,感染用抗感染药。
线性思维是一种二维思维方式,一般不会考虑其他维度的影响,比如人体为什么发烧、头痛,以及不同体质的人对发烧、头痛和感染的反应有什么不同,这些都需要多维度的思维,遗憾的是现代医学还没有达到这个高度。
所幸的是,中医对产生疾病的环境因素和病人的生理病理因素都有考虑,而非单单看到发烧的温度高低。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气候时令、地理环境、体质强弱、年龄大小、饮食起居等。
所以,中医的治疗是要考虑天气、地理、病人三个因素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辨证清楚以后再制定相适宜的治疗方法,即三因制宜——因人、因时、因地论治。
这是中医整体观念的体现,也是中医的高明之处。
我之所以建议两种中成药,就是基于中医多维度的立体思维和整体思维。
因宝宝流清鼻涕,说明有表寒——需解表散寒,又小便黄、大便秘,说明有内热——需清里透热,选择用小儿清感灵片,正可用其羌活、荆芥穗防风解表祛风,利用黄芩、牛黄、地黄清热凉血,白芷散寒解表,苍术燥湿,葛根解肌,杏仁祛痰,最终达到透表清热、发汗解肌的疗效。
果然,宝宝用了一次药就出汗退热了,用四次药后体温就基本正常了。
小儿寒郁则肤热,加上脾胃发育不成熟,食积导致内热,所以加上导赤丸以清内热、降心火、利小便、通大便。
通便可导热下行,解表则给热邪以出路,这样内外双解,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保证宝宝脏腑通畅,想再发烧都难。
故治病求本,去除病因是关键,一味地退烧不是治病,也治不了病。
微信纪实
2015-5-31
孩子还烧吗?
烧!
昨晚总是烧到38.9℃,我给她吃了一次退烧药,后来早上4点多不烧了,8点又烧了,这会儿38.6℃了,是不是要出疹子啊?
把从开始发病到现在的病情、体温变化、用药情况写给我,再照张舌苔照片给我。
好,我现在去照,她不配合。
大便每天都有吗?小便黄不黄?
昨天没大便,小便有点黄。
没关系,哭的时候再照,有没有吐,或者要吐吐不出来?
发烧前没什么症状,精神也挺好,没吐,就突然发烧了,昨天下午4点多开始发烧,一直物理降温,凌晨1点多吃了一次复方对乙酰氨基酚,就没再吃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