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梁代医家陶弘景在《养生延命录》中也说得十分明确:“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
可见,历代大家都认为食不过饱有益健康!
然而,当代生活有各种美食,有太多**,常常不知不觉就吃撑了、喝多了,不加节制的饮食是当代人的生活通病,其对健康的威胁不可小视。
老祖宗在2500年前就清楚地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并清楚地认识到饮和食对胃肠的伤害是不一样的,即“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
。
可见,没有节制的饮食是会带来很多问题的。
问题越多麻烦越多,不想惹这些麻烦的话,从小培养孩子食不过饱、饮食有节的习惯,对宝宝终身有益。
二、顺应天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中国先贤认为,人生于天地之中,与天时相应。
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会对机体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饮食应随着四季的气候和环境变化,随时调节和变更五味。
只有合理饮食,才能维持机体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因为人体作为一个有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通,人体的内环境与自然的外环境是有沟通和往来的。
充分利用食物的各种性能来调节和稳定人体的内环境,使之与自然环境相适应,才能避免不利因素对内环境的影响,保持人体平衡和健康,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黄帝内经·素问》中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
强调养生之法应顺应自然,调适自身,方可益寿延年。
在饮食方面,讲究在不同的季节吃不同的食物。
《黄帝内经·灵枢》中告知后人“天有常气”
,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
。
《黄帝内经·素问》也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
就是说一年四季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一种常态,四时之气是万物的根本,想健康长寿,必须应天时。
所以,日常饮食需要遵循四季气候的变化,根据季节决定吃什么、怎么吃。
比如春天,多吃升发之物——豆芽、香椿芽;夏天多吃辛散之物——姜、葱;秋天多吃酸收之物——橙子、乌梅;冬天多吃苦降之物——苦菜、萝卜。
即根据自然寒热之气或生长之气的不同,决定吃什么和怎么吃,并要知道哪些能不能吃,哪些该不该吃。
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多端,有寒有热,有风有雨,有燥有湿,有暑有冻,如何随着不同的季节调整饮食,是一件非常烧脑的事情。
不挑剔的人跟着环境走,有什么吃什么;有钱的人跟着价签走,什么贵吃什么;任性的人跟着喜好走,喜欢什么吃什么;讲究的人跟着感觉走,想吃什么吃什么;长寿的人跟着季节走,身体需要什么吃什么。
史上最长寿的人莫过于唐代孙真人,他的饮食就有非常强的季节性,孙真人说:
春季七十二天,应该少食酸,多食甘以养护脾气;
夏季七十二天,应该少食苦,多食辛以养护肺气;
秋季七十二天,应该少食辛,多食酸以养护肝气;
冬季七十二天,应该少食咸,多食苦以养护心气;
季月各十八天,应该少食甘,多食咸以养护肾气。
他还将自己的饮食原则编成歌诀,方便懒人记忆,即:
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
夏要增辛宜减苦,秋辛可省但加酸。
季月少咸甘略戒,自然五脏保平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