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yl-250?还给自己零件编上号了?众人一愣。
“本次加工任务的难点在于,零件结构复杂,集外圆、螺纹、锥度于一体,精度要求高,且所使用的c620-1型老式车床,存在导轨磨损、传动间隙较大等客观设备局限。”
他先甩锅给设备,合情合理。
“针对这些难点,我在加工前进行了深入的工艺分析。
首先,在粗车阶段,我大胆采用了‘分层渐进式切削法’,而非传统的一次性深切削,目的是在保证去除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因机床刚性不足可能引发的振动和让刀现象,为后续精加工奠定良好基础。”
分层渐进?听起来很高端!
实际上他就是因为不敢切太深,只好一点点蹭…评委们相互交换了一下眼神,微微点头。
这分析确实有道理。
“在刀具选择上,我并未盲目追求新刀具,而是有意选用了一把磨损适中的旧刀。
大家可能会疑问,但这正是基于‘刀具磨损与表面质量非线性关系’的考量。
适度磨损的刀具,其刀尖圆弧半径增大,在一定参数下,反而有助于获得更好的表面支撑效果,抑制颤振。”
旧刀是因为好的轮不到他,但他愣是能扯出理论依据!
监考的老工程师眼睛更亮了!
“螺纹车削环节,是本次加工的最大挑战。
我预判到设备传动链间隙可能导致的螺距累积误差,因此创新性地采用了‘动态补偿法’,即在车削过程中,通过手感实时微调进给,而非完全依赖挂轮箱。
虽然这对操作者要求极高,且最终效果有待商榷(指向他那惨不忍睹的螺纹),但这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动态补偿?其实就是他手抖控制不好…但听起来像是高端操作!
“最后是锥度控制。
采用偏移尾座法是常规选择,但关键在于偏移量的精确计算与设置。
我运用了‘三角函数结合经验修正’的复合算法,力求精准。
当然,由于时间仓促和设备本身精度限制,最终成品的锥度存在一定偏差,这为我们今后如何在高精度要求下使用普通设备提供了宝贵的…反思素材。”
偏差?那都快成斜面了!
还反思素材!
张伟滔滔不绝,引经据典,把他加工过程中所有因为技术差而导致的“问题”
,全部包装成了“基于深奥理论指导下的、大胆的、具有探索意义的工艺尝试”
!
而且每个“尝试”
都说得头头是道,逻辑自洽,仿佛他不是技术不行,而是在进行一项前沿的工艺实验!
他足足讲了五分钟!
比前面所有选手加起来的时间还长!
整个车间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听傻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