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进入查阅。
他们在密室中争论了整整三天,最终达成共识:这段历史不能抹去,也不能宣扬。
它必须被“听”
,但不能被“传”
。
于是,晓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她要在“寂静园”
中设立一座“失声碑”
,碑文不用文字,而是由一位天生聋哑的艺术家以手势雕刻而成。
每一个动作都凝固在石中,唯有通过共感才能理解其含义。
可讽刺的是,这片园区本就隔绝共感。
“这就是意义。”
她说,“有些话,注定只能被‘看见’,却无法被‘听见’。
就像有些人,一生都在呐喊,却从未被人真正倾听。”
半年后,第一位自愿进入“寂静园”
的人走了出来。
他是陈默,原首都心理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也是最早提出“共感依赖症”
概念的学者。
十年前,他曾预言:“当人类不再需要语言,思想将失去棱角。”
当时他被视为保守派,甚至遭到网络围攻。
如今,他穿着一件没有任何纹路的白袍,面容清瘦,眼神却亮得惊人。
他在闭关期间完成了三部著作:《孤独的权重》、《未共鸣的意识拓扑》、《反向听觉原理》。
其中最震撼的是第三本书里的实验记录??他通过自我催眠,在完全隔绝外界刺激的状态下,成功激活了一种新型神经通路,能够直接接收宇宙背景辐射中的信息脉冲,并将其转化为具象化的梦境。
“我不是在听别人。”
他在发布会上说,“我是在听宇宙自己说话。”
现场一片寂静。
随后,一名记者提问:“那你现在还能感受到共感网络吗?”
陈默摇头:“不能。
但我能‘看’到它。
在我的梦里,它是一条发光的河,流淌在每个人的头顶。
有些人顺着河流漂浮,有些人逆流而上,还有些人干脆跳下去游泳……可很少有人停下来,问问这条河是从哪里来的。”
台下有人开始流泪。
三个月后,第二位走出“寂静园”
的人带来了更惊人的成果??她是一位患有重度社交恐惧症的女孩,名叫林晚。
她在封闭状态下创作了一组雕塑作品,名为《未完成的对话》。
每一尊雕像都是两个人面对面站立,嘴张开着,却没有声音,中间隔着一层透明的屏障。
奇妙的是,当观众靠近时,会突然“听见”
一段对话??内容完全不同,取决于观者的过往经历。
心理学家称其为“情感镜像投射”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