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这个权力也堪称玄妙,介于虚实之间。
理论上,太监只是皇室的私家服务员,并没有任何行政权力,但由于接近最高皇权,又往往容易走到权力核心。
尤其是有些皇帝因政务繁忙,喜欢让宦官代行皇权,导致不知不觉中大权流于宦官之手,甚至形成尾大不掉。
汉唐宦官专权,甚至到了掌控禁卫、废立天子的地步,不过宋朝权力公共化,宦官政治退出历史舞台,有宋一代三百二十年,绝无汉唐宦官专权以至可以把持朝政的例子发生。
明朝建立了比宋朝更严格的文官政体,明太祖更立下祖训:“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刻成铁牌,立于宫门。
但这条禁令其实也并不特别严格,比如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一些乌斯藏部落因故中断茶马贸易,并且部落领主不认可汉族的文官制度,认为地方官并非中国之主,拒绝和他们谈判,非要大明皇帝才有谈判资格。
这时明太祖派出尚膳监太监而聂、司礼监太监庆童,代表皇帝前往谈判,很快谈妥,达成了10340匹良马交换30万斤茶叶的大宗贸易协定。
尽管蕃部的行为不能代表主流,但从此事可以看出太监对皇帝的巨大代表作用,注定不会彻底脱离权力核心。
而随着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明朝官场渐渐被科考出身的人把持,文官皆由考试选拔产生,而非皇帝提拔的“自己人”
,没那么“听话”
,甚至经常发生矛盾。
皇帝又不便和文官发生正面冲突,这时有些皇帝就会让贴身太监去干一些自己不方便亲自干,甚至是见不得光的事,这就是明朝太监的权力根源,他们并非真正的权力主体,只是皇帝和文官暗中角力的工具,是专门游走在阴暗面的灰色权杖。
这,自然会成为慢性病魔绝佳的新宿主。
明英宗最宠幸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恰好处于这段历史的起点,命运将他推向了历史大变局的风暴眼。
一场猛烈的反击战,就在王振身上打响!
2.2王振重启太监干政
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驾崩,年仅八岁的皇太子朱祁镇继位,改次年为正统元年,史称明英宗,是继太祖、建文帝、太宗、仁宗、宣宗后的第六任明帝。
明仁宗皇后张氏为太皇太后摄政,朝中则有著名的“三杨”
辅政。
“三杨”
指明宣宗留下的三位内阁大学士一杨士奇、杨荣、杨溥。
明太祖朝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中书省的长官左右丞相、平章政事等为宰相。
后来中书省裁撤,太宗朝形成了内阁辅政的架构,内阁取代了中书省的职能,内阁大学士成为新的宰相,员额一般七人左右。
“三杨”
并非亲戚,而是各自通过科举考试,从民间走上政坛的普通人,只是碰巧都姓杨。
张太后以贤良淑德著称,“三杨”
更是历史上经典的贤相组合,这时的明朝官场依然延续着永宣盛世以来的良好局面,国势继续蒸蒸日上。
年幼的明英宗并不干政,而是与后宫的小伙伴王振每日读书嬉戏,快乐成长。
不过张太后早就看出来王振此人野心勃勃,绝非寻常人等,只恐日后会成祸患。
但太监就是这样,他与皇帝是私人关系,王振与明英宗是从小一起长大的铁哥们儿,做奶奶的又凭什么无故拆散人家?于是张太后便三天两头找借口训斥王振,想以此打击他,使其不敢嚣张。
王振也察觉到了太皇太后的意图,刻意收敛,韬光养晦,使张太后放松了对他的打压,终于捱到了张太后离去。
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杨荣卒。
正统八年(1443年),明仁宗诚孝昭皇后张氏驾崩。
正统九年(1444年),杨士奇卒。
正统十一年(1446年),杨溥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