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景泰帝继位后,徐埕谋求从翰林侍讲晋升为国子监祭酒,本来己经通过了多官会推这个最关键的环节,内阁也审议通过,报给皇帝御批。
结果景泰帝却鄙夷道:“这不就是当时提议南迁的徐埕吗?他为人这么差,会坏了国子监学生们的心术!”
竟然否决了朝廷决议。
徐埕以为是于谦从中作梗,深恨于谦。
同时,徐埕明白自己仕途无望,于是想了个办法,改名徐有贞,居然蒙混过关,三年后升为右谕德,继而借治理黄河立下大功,连续升迁左佥都御史、左副都御史,最后登阁拜相,后来有人发现所谓徐有贞就是徐埕时,他官己经升上去了。
这个过程免不得有人大力举荐,也需要司礼监太监帮忙打圆场,不然很容易露馅,这个太监便是曹吉祥。
曹吉祥本是王振的门下,略通军事,王振最喜派他外出监军。
多年来,曹吉祥跟随朱勇、陈懋等名将转战麓川(今緬甸中部)、兀良哈(内蒙古东部)、福建等地,多有战功。
明军出征,除了正规明军,还经常征发一些蕃族部落助战。
曹吉祥心思缜密,每次出征都要结交从征的蕃族将领,笼络为私党,甚至带回京城蓄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秘密私人武装。
但随着王振的陨落,明英宗下野,他在后宫的地位一落千丈,这时他也在积极寻找能够结盟的对象。
于是乎风云际会,徐有贞、石亨、曹吉祥,一个文官、一个武将、一个宦官抱着结党营私的目的走到了一起,他们相互扶持,在各自的战线上为盟友提供助力,很快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利益团伙。
但这个团伙始终面临一个高耸入云的障碍一于谦。
于谦在土木堡之变中立下盖世奇功,朝野称颂。
更重要的是,于谦堪称让景泰帝捡了皇位的首功之臣,景泰帝对他更是感激涕零。
奸臣构陷忠良的一大传统招数就是给昏君进谗言,借昏君之手冤杀忠良。
但且先不说景泰帝是不是昏君,要在他面前进于谦的谗言也完全不现实。
三位研究良久,要扳倒于谦这堵高墙,实现贪腐盛世,必须做到两点:
1)要除掉景泰帝这个大后台;
2)他们要立下一个比于谦更大的奇功。
这样的功,当然就只能是拥立一个新皇帝咯。
3.3夺门复辟
土木堡之变后,在于谦的力倡下,廊王朱祁钰幸运地当上了皇帝,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
一年后瓦剌无奈放归了明英宗,回到北京的太上皇相当尴尬,景泰帝让他在南宫居住,实际上是软禁了起来。
不过明英宗也一直很安静,从未有非分之想。
然而,就算景泰帝对自己的皇位能够放心,儿子的问题却绕不过去。
于谦议立廊王为帝的同时还有一个附加条件,就是册立明英宗两岁的儿子朱见濬为皇太子,表明景泰帝确实是临危受命,而不是篡位,大明的世系并未因此发生偏移。
但人都是有私心的,景泰帝坐稳了皇位就要开始考虑身后事,谁当了皇帝不想让自己的子孙后代世享大位呢?景泰三年(1452年),景泰帝终于做通了工作,将太子朱见濬废为沂王,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这种背信弃义的做法让很多人不满,更让本己看透世事,准备在南宫了却余生的太上皇明英宗的心中也泛起了一丝波澜,这种人心的细小变化往往逃不过贪官们细致入微的察觉。
更要命的是,朱见济很不争气地在被立为太子次年就夭折了,年仅五岁。
朱见济是景泰帝的独子,他死后景泰帝拒绝再立太子,而景泰帝自己的身体也越来越差,大明的未来变得扑朔迷离,机会就是这样出来的。
景泰八年(1457年)初,景泰帝病重,临终前召重臣托孤,其中包括石亨。
石亨料定景泰帝命不久矣,于是找到曹吉祥、徐有贞等商议,几人议定,现在没有太子,景泰帝也拒不册立皇储,显然只能由朝廷议定新皇人选,无论是复立英宗、沂王还是外镇藩王,都是文官们的事儿,功劳落不到自己头上,所以他们必须抢在文官们议定人选之前推一个“自己人”
来当皇帝,而这个人选只有明英宗最合适。
议定后,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曹吉祥前往联络孙太后,因为君位继承理论上是皇室家事,老太太占有法理制高点,她的意见非常关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