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于是审讯又持续了两个多月,李东阳的专案组共清理出十三份可疑试卷,疑似事先得了题,但又并非都是程敏政所阅。
程敏政更加不服,要求召集同科考官全部当面对质。
本来都御史闵圭都己经同意,但此时徐经熬不住拷打,己经供认行贿买题事实。
于是明孝宗下达了裁决,判处程敏政不避嫌疑,有辱斯文,勒令提前退休;华昶奏事不实,杖责后贬为南京太仆寺主簿;唐寅、徐经行贿买题,破坏科考,削除举人功名,终生禁考,罚款后再罚做小吏赎罪。
程敏政出狱四天后就毒火攻心,疽发身亡。
徐经顺从地前往浙江周王府充作小吏,希望有朝一日新帝登基,能够赦免前罪,再次参加科举,但至死未能如愿。
唐寅则耻于为吏,从此开始了一段放浪形骸的生活,云游四海,卖文鬻画为生,后来生了重病,无奈回苏州老家就医,病中他的妻子、亲弟弟都跟他分家。
所以有些文艺作品写唐伯虎有八个老婆,而且他一个都不喜欢,简直就是搞反了关系。
更不幸的是,唐寅遇上了宁王朱宸濠叛乱。
宁王早己有不臣之心,广纳贤才,想将唐寅招至帐下。
唐寅不从,便遭宁王打击报复。
后来宁王被镇压,唐寅却有宁王逆党的嫌疑,又遭朝廷反复调查,最终在四面楚歌中痛苦地死去,享年54岁。
后世关于唐伯虎的戏曲文艺作品均将其塑造成风流才子,内心的苦楚只有他自己知道。
其实弘治十二年己末科群英荟萃,堪称黄金一代。
最终会元被广东考生伦文叙夺得,紧接着他又在殿试夺魁,连中两元,成为著名的“广府状元”
颇受岭南文化推崇,有大量关于他的戏曲文艺作品传世。
会试第二名更是一位超级巨人——浙江考生王守仁,号阳明先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王阳明——宋明理学的一代宗师,堪与孔孟程朱比肩的历史级巨人。
王守仁也是年少成名,22岁第一次参加会试,不中。
主考官是时任太常少卿兼翰林侍讲学士李东阳,他对王守仁说:“你这次虽不中,但下次必中状元!
不如现在就写一篇《状元赋》?”
王守仁提笔挥就,在场的考官无不惊讶他的才华。
结果第二次参加会试,王守仁依然落榜。
直到第三次28岁时,王守仁才考中会试第二名,并在殿试中考取第二甲第六名。
殿试按成绩分三个级别,第一甲取前三名,即俗称的状元、榜眼、探花,亦称“三鼎甲”
直接入翰林院供职;第二甲取第四名起的百余人,一般授正七品京官;其余为第三甲,一般授正七品知县,之后可升任州、府、都布按三司等地方长官。
事实上,二三甲进士实习半年后还要参加一个馆选考试,选出十余名优秀者称庶吉士,在翰林院再攻读三年,期满参加散馆考试,合格者亦可留翰林院工作。
明代163名内阁宰相中有87名为庶吉士出身,堪称政坛中坚。
弘治十二年乙未科本来群英荟萃,但就是因为出了唐伯虎一案,被中断了一届庶吉士考选,否则这一届进士中出的人才或许更多,这也是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的巨大负能量。
当然,关于这个案子,至今众说纷纭,多数人倾向于认为唐伯虎是被冤枉的。
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唐寅一点都不冤,甚至处分得太轻太轻,只因当时的人都还没有认识到这个案子的深刻影响。
科举制度是隋唐以来中华帝国最根本的政治传统,也是维系庞大中华帝国稳定传承的制度基础。
唐宋以来,世族门阀逐渐消亡,中国社会成为一个扁平化的公民社会,但庞大的中华帝国必须拥有一套高效的管理体系,需要大量饱学之士来填充庞大的官僚队伍,科举就是一个选拔官僚的造血机制。
这个机制还对抑制门阀的形成非常有利,因为有了严格的科举,谁也不能任意提拔“自己人”
抢占关键位置,构筑私权体系,所以皇帝非常乐于用科举来防范门阀世族,确保皇位不受威胁。
这样一个根本制度如果遭到破坏,可以说是对中华帝国的政治根基甚至社会形态进行直接攻击。
抑制门阀的同时意味着这项制度暗藏着一个功能——保持社会阶层的充分流动性,哥伦比亚大学的何炳棣(Ping-tiHo)教授曾做过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他收集了明清12226份进士的家庭背景资料,将其中祖上三代均无任何功名或公职的归为A类进士;祖上三代有一人获得过功名或公职的归为B类进士;有两个以上的归为C类进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