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禁卫对其进行审讯,此人供称名叫王大臣,是原隶左都督戚继光麾下的逃兵,从大同边关逃至京师。
请注意,他不是一位姓王的大臣,而是姓王名大臣。
您说这是个真名字吗?显然就是到最后连真实姓名都没审出来。
至于他为何穿着宦官服饰,如何走到乾清门却无人发现,身藏刀刃奔向皇帝意欲何为,背后是否有人指使,禁卫系统审了半天也没个头绪,于是明神宗下诏改由东厂负责审理。
当时冯保还没有免去提督东厂的兼差,所以就是他来审,在诏狱中日夜拷打王大臣,最后逼他形成了这样一封供状:高拱因为被逐,怨恨明神宗,所以找了王大臣来行刺,那套宦官服饰就是高拱提供的,至于一路上的禁卫都被高拱安排撤掉了,王大臣才能毫无阻滞地走到明神宗面前。
东厂只是内部审讯,根据司法程序,还需把审讯结果提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继而提交给法司才能问罪。
结果王大臣的供状提交给锦衣卫就卡壳了,锦衣都督朱希孝指出王大臣的供状完全说不通,尤其是高拱清空禁卫之说实在不符合逻辑。
莫说高拱己经被逐,就算是在职的首相,也管不了内宫禁卫,乾清门附近出事儿,你们太监恐怕责任更大!
朱希孝传唤冯保和王大臣当面对质,冯保坚称是高拱勾结陈洪、孟冲等太监清空了禁卫,给王大臣制造了接近御驾的条件。
这时王大臣也终于明白过来,自己己经被置于死地,当场翻供,对冯保大呼:“你不是许诺我富贵吗?怎么又把我抓起来治罪?我一个人渣,到哪儿去认识什么高阁老?”
这等于是反而把冯保供出来了。
此事一传出来,满朝皆知。
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杨博(代表行政系统),太子少保、左都御史葛守礼(代表监察系统)出面质询此事。
张居正也迫于舆论压力,告诫冯保适当收敛。
最后王大臣被匆匆移送法司,以行刺皇帝罪名判处死刑结案,不等秋后处斩,立即执行,没有牵连任何人。
此案确实疑点重重,最终的判决有杀人灭口的嫌疑,成了历史上的一粧悬案。
王大臣能够得到一套正规的御马监官服,从紫禁城外走到乾清门无人阻拦,最终准确地捕捉到明神宗御驾,这不可能没有经过精心策划。
冯保借此案追杀高拱应该没什么疑问,王大臣只是他的一枚棋子,但高拱恐怕也不能说毫无干系,不然以他的作风岂能不趁机反杀冯保?大讽刺家李春芳当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素材,他的名著本以古代平话故事为原型,但最精彩的一段恰恰是其原创,这一段他写太上老君故意从八卦炉中放出一个御马监小太监去冲击玉皇大帝,从兜率宫打到凌霄殿,一路上没有任何人阻拦,王灵官率雷部众神将其围定,但就是不拿下。
最后玉帝宣如来佛祖来解决,御马监小太监当众叫嚷,差点把佛祖的妙计说破,佛祖匆匆将其压倒在五行山下,结案。
张居正在历史上享有盛誉,但他夺权的过程并不光彩,完全是和后宫勾结戕害同僚,从而实现自己的上位。
他勾结太监冯保、李太后,和之前某些人勾结曹吉祥、万贵妃并没有本质区别,甚至有一些传闻称他和李太后之间还有奸情。
本来世宗朝宦官后宫人员基本退出政治舞台,张居正为了获得他们的支持,向冯保、李太后输送了很多利益,使他们又重新站到了一线。
7.2权倾八百年
张居正,被许多后人誉为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常与古代改革家比肩,后人尤爱将其与宋代名相王安石相提并论。
他们确实在生前都成就了一世伟业,更留下了许多政治改革方面的理论为后世所推崇。
然而,他们又都有一个共同的尴尬难以面对——王安石死后四十年就是靖康之难,张居正死后六十年也是清军入关。
当然,判定一个改革家的是非功过有很多因素,但无论如何,一场重大改革后短短数十年,整个王朝就覆灭了,我们很难把这场改革称作成功。
更要命的是,无论改革成败,王安石个人都以道德楷模著称,甚至堪称有道德上的洁癖,这一点他终宄是受人尊重的。
张居正在这方面则恰恰相反,他的私德堪称败坏无度,而且是个绝对的大贪官,他的崇拜者只能以“瑕不掩瑜”
之类的说辞来为他洗地。
张居正和王安石有诸多相似之处,比如他们都是神宗朝首相,都遇到两宫太后,都因主持了一场重大改革而名垂青史。
但除却这些表面巧合,他们俩的实质差距还是挺大的。
从职务上来说,他们都是首相,但具体环境却大不相同。
王安石是得到宋神宗(赵顼)的青睐,由地方官召为宰执,初为参知政事(副相),第二年升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相),第三年才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首相)。
张居正却是三朝元老,世宗朝进士,穆宗朝宰相,神宗刚刚登基,他己为首相,而且还是穆宗、神宗两朝帝师。
王安石虽深得宋神宗信任,但宋神宗毕竟是二十多岁的成年人,而且颇有主见,明神宗却是个十岁的娃娃,一切都听张先生教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