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天中文网

2天裂之祸 太监王振的逆袭(第3页)

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永宣朝的政治遗产终于用完,十九岁的明英宗一还有他的小伙伴王振意气风发,准备大展拳脚。

当然,“大展拳脚”

这个词对于每个人来说意义不同,有人是放开手脚大干一番事业,有人则是放开手脚大捞一番私利。

洪武以来的官员大多属于前者,但你能相信太监也始终不渝地坚守节操吗?

其实王振还不是天生的太监,最初也曾走正途,读书考功名,甚至考上了秀才,当了私塾先生。

但是王振发现要想再考举人、进士,以他的能力就做不到了。

那种所谓考不上钻牛角尖考一辈子的腐儒毕竟是极端个例,越是科举这种规范的考试,一个人越便于衡量自己到底能达到什么程度,就像绝大多数人上两年高中就知道考不上清华北大,不会钻牛角尖反复考。

然而王振又是个权欲熏心的人,铁了心要去当官,哪肯安心在乡下教书育人。

可惜以当时严格的科举制度,王振连举人都考不上,没有途径入官。

最终,王振咬了咬牙,主动阉割,进宫当了太监。

说到主动阉割,古代太监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从国外掠来的战俘或国内的罪犯,一是民间自愿阉割进宫的本国公民。

比如著名的太史公司马迁,便是国内的罪犯,为了留有用之身完成《史记》,所以忍辱负重,选择了以宫刑替代死刑,进宫当了太监。

不过他话说得很清楚,他确实是有伟业未竟才忍辱偷生,正常人在宫刑和死刑之间宁愿选择死刑,宁死不当太监,所以自愿进宫当太监的人少之又少。

何况经历了宋朝这个太监的大低谷,整整三百余年没有出一个汉唐式把持朝政的权阉,明初几乎找不到人自愿来当太监,小公公们全都是从与蒙古、越南等国的战争中抢来的,王振应该是史书有载明朝第一个自愿阉割来当太监的本国公民。

历史证明,恰恰是这种人最易掀起风浪。

因为当时当官的正途就是读书考试,王振这种人正途走不通,又不想老实勤奋靠劳力吃饭,而是想着走旁路继续钻营官道,一旦让这种人钻进官场,后果就很可怕了。

果然,明英宗亲政,王振也觉得熬到了头,准备要开始他的享乐人生。

太祖朝的肃贪风暴过去太久了,那时王振还没有出生(王振的生年失考,但据估计应该在永乐后期,必然是太祖驾崩后才出生的),那些都是古代的故事啦!

事实上,王振能够开启一场太监腐败政治的历史大潮,正是因为恰逢太祖朝铁腕肃贪的影响耗散和太监政治崛起的两个历史机遇叠加。

当然,王振本人的一些主观行为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明代太监政治崛起。

明英宗亲政后立即任命王振为司礼监掌印太监。

按明制,内宫十二监各监的长官为太监,正四品;副官为少监,正五品。

事实上每个监并非只有一个太监,而是有很多个。

明太祖为了防范宦官地位过高,硬性规定每监只能设太监一员,正四品;左、右少监各一员,从四品,其下奉御等职品秩更低。

但宦官和文官不一样,文官是国家公务人员,不受皇帝更迭的影响。

宦官是皇帝的私家服务员,一个皇帝死了,换一个新皇帝来,宦官中的低级别苦力倒无所谓,但是太监、少监这种层面的就面临大换血。

不过宦官往往又是要在后宫终老的,那换下来的太监、少监怎么办?当然就只能继续挂着四品虚衔在冷宫中寂寞度日。

这样每个监实际上就不止一员太监、两员少监。

到后来禁令渐松,有些皇帝同时任命好几个宠信宫人为同一个监的太监,享受四品待遇,但一个监实际管事的人则只能有一个,于是就形成加挂头衔来区分诸多太监实际秩序的方法。

比如司礼监就依次设提督太监一员,掌印太监一员,秉笔太监、随堂太监数员,均为正四品。

司礼监提督太监不实授,掌印太监则为实际上的一把手,数位秉笔太监为实际上的副手。

司礼监本身是内宫十二监之首,所以司礼监掌印太监也堪称整个宦官系统的一把手,俗称“大公公”

,但王振的志向却远远不止于后宫。

司礼监理论上的职能是为皇帝收捡笔墨纸砚,后发展为皇帝的私人文秘,帮皇帝处理文书。

皇帝的文书不就是奏章、御诏、圣旨吗?所以司礼监相当于皇帝私设的中央办公厅。

为何说是私设呢?因为国家自有一套行政机构编制,内阁便是国家正式的中央政府办公厅。

明朝逐渐形成了“非进士不得入翰林,非翰林不得入内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在各个世界当爸爸[快穿]巫师世界的永生者都市仙尊楚医生的作精娇妻是玄门大佬快穿之完美炮灰我靠背诵唐诗宋词飞升大明:爷爷,我不想当皇上啊重生逆袭:高冷总裁暖心爱拜师九叔人在斗罗,没有魂环我的剧本必是HE绝地求生之天下无敌全球每月一个新规则我在末世开商店双宝驾到:冷傲爹地太能撩神门无边维度电影世界交换师娇娘春闺诸天万界神龙系统重生纨绔权臣家的小娇娘我的名字,你的姓氏流放前我已经富可敌国了从火影开始签到港片里的卧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