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天中文网

9结局 崇祯的迷茫(第2页)

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这是明中后期最宏大的一个社会问题,当时全世界贵金属供应量暴増,其中大部分又都涌入了中国,明政府原有的货币体系己经失控。

当然这是一种很客气的说法,不太客气的说法是其实它原来根本没有货币体系。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

又堪称是向“银泵”

投降,明朝政府彻底失去了对经济社会的掌控源,这回直接点不客气地说:社会己经开始觉得既然没有掌控源,那就不需要这个政府了呗。

关于这个问题我还是那句话,什么封建社会、农耕文明都不是理由,这个问题放在宋朝是机遇,放在明朝就成了挑战,这是明朝自身公共管理水平拙劣的问题,需要明思宗从根子上解决。

三、严重的小冰河期造成农业减产,农耕和游牧的分界线突然大幅南移。

宋朝的北方边界比唐初南移了不少,其实这不是什么强唐、弱宋的问题,原因很客观:地球从唐末宋初

(约公元900?1000年)进入了一个严重的小冰河期,全球气温变冷。

气象学家竺可桢认为南宋是这一次小冰河期的末尾,平均气温比北宋低3°C,北宋比唐初的差距则会更大。

气温变冷会减少陆地和海洋间的水汽输运,造成气候干旱,北半球而言越往北越严重。

这样农耕和游牧的分界线就会南移,所以每逢这样的时期,中原王朝的北方边界就会南移,有时候顶不住游牧民族南移潮,会把分界线冲到更南方的位置。

约从明世宗嘉靖年间起(约从公元1522年起),地球又进入了一个严重的小冰河期。

竺可桢认为前几次小冰河期都导致中国人口减少80%左右,明朝这一次只减少了50%。

竺可桢当然不会认为这是因为明思宗厉害,

他认为只是因为碰巧当时从美洲输入了土豆、甘薯和玉米等抗旱高产作物而己。

农耕区己经南移,但由于强大的长城防御体系,明朝顽强地挺住了北方边界,然而这也形成了军事防线和社会经济分界线的错位。

明初修建长城实质上是按当时的200mm等降雨量线来规划的,到明末这里的实际降雨量己经降到140mm以下,长城附近己经不产粮食了,农户纷纷南迁,这道最重要的国防工程其实己经失去了当地的经济支持,是一道远远悬在农耕区之外的孤墙。

理论上讲拆了长城,恢复北宋的镇、定、高阳三关防御体系(约在北京以南220公里)倒是个办法,但你也知道明朝不可能这样做,明太宗“天子守国门”

的祖训己经把京师牢牢地钉在了北京,朝廷每年都只能投巨资通过运河勉强向北京运输资源,并且投更巨的资维持长城防御体系的基本运行。

而这样的巨资有多少进入了贪腐的盘子,这就是天文数字了。

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人类指望明思宗能解决,但至少可以指望他挺过去,挺到玉皇大帝来解决,大明就能迎来中兴。

四、后金(满洲、清)的崛起。

其实在当时看来,这未必能单独列出来作为一个问题,因为当时的后金(建州女真卫)只是东北诸多小部落中的一个,算不上很强大,比传统的瓦剌、鞑靼、甚至朵颜三卫都小多了。

不过当时后金发展很快,再加上有宋朝“靖康之祸”

的深刻教训,这个问题也不容小觑。

那么,要解决这么多问题,以明思宗的能量不可能一蹴而就,他要先定一个小目标,尽快解决了再集中资源依次解决另外几个。

他会先选哪一个呢?看来看去还是第四个可能解决得快点。

9.2辽东将门养育大清崛起

毋庸讳言,明末最大的战略局势剧变正是后金的崛起。

后来后金发展成为清朝,入主中原取代了明朝。

所谓后金,其实最初是东北的一个小部落。

东北是古代鲜卑、契丹、女真等强大民族的发祥地,后被蒙古征服。

蒙古帝国崩溃后,东北裂解成无数零散的小部落,这些部落到底是蒙古、契丹、女真还是朝鲜或者渤海的分支己无从考证,明朝将他们泛称为女真。

后金(清)最早可考的祖先叫猛哥帖木儿,蒙古封其为斡朵里万户,所以后来很多人认为他们是蒙古的一个分支。

明太宗永乐三年(1405年),猛哥帖木儿入贡,授建州(今辽宁朝阳)左卫指挥使。

明朝把很多部落建成卫所,但实际上不在正规明军体系之内。

这些部落领主继续领有原部落,部落民仍是他的私有财产而非国家公民。

朝廷发给这些领主一些俸禄,需要用兵时他们也有义务率私兵参战,立功了更有奖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我真的只有一个老婆升平乐小王妃的成长日常开局被骗加入向往快穿之这个女主早晚要完十二星云录某不科学的漫威科学家大唐首席女婿恋爱流怪谈游戏洪荒:开局给女娲剧透总裁别虐了,夫人才是真千金从水浒开始的好汉之旅重生支配者团宠天道小萌包被傅爷宠野了陆时衍秦潇震惊!一夜醒来物价贬值一百万倍我成了少女的守护灵宿主今天又不做人了水与火(原名服不服)快穿之女主是个小呆宝大唐之超级军火商韩警官朝阳警事神豪从系统抽奖开始首辅家的小娇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