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为了忘却的记念
banner"
>
┃阅读指导┃
《为了忘却的记念》最初发表于1933年4月1日出版的《现代》半月刊第二卷第六期,后来收入杂文集《南腔北调集》。
1931年2月7日夜,柔石等23位“左联”
作家和共产党员被国民党政府杀害于上海龙华。
鲁迅闻讯后写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屠杀革命作家的罪行。
在柔石等革命烈士逝世两周年之际,鲁迅又写了这篇文章来怀念这些进步的青年作家。
文章标题中的“忘却”
和“记念”
构成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忘却”
正是为了更好的“记念”
,化悲哀为力量,继续烈士未完成的革命事业。
一
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
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开篇点题,交待写作本文的原因。
“忘却”
是反语,并不是真的忘却了,而是为了突出作者的悲痛心情。
两年前的此时,即一九三一年的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是我们的五个青年作家同时遇害的时候。
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
那第十一期(五月二十五日)里,有一篇林莽先生作的《白莽印象记》,中间说:
“他做了好些诗,又译过匈牙利诗人彼得斐的几首诗,当时的《奔流》的编辑者鲁迅接到了他的投稿,便来信要和他会面,但他却是不愿见名人的人,结果是鲁迅自己跑来找他,竭力鼓励他作文学的工作,但他终于不能坐在亭子间里写,又去跑他的路了。
不久,他又一次的被了捕。
……”
由一篇文章引出青年作家白莽,过渡自然。
这里所说的我们的事情其实是不确的。
白莽并没有这么高慢,他曾经到过我的寓所来,但也不是因为我要求和他会面;我也没有这么高慢,对于一位素不相识的投稿者,会轻率的写信去叫他。
我们相见的原因很平常,那时他所投的是从德文译出的《彼得斐传》,我就发信去讨原文,原文是载在诗集前面的,邮寄不便,他就亲自送来了。
看去是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面貌很端正,颜色是黑黑的,当时的谈话我已经忘却,只记得他自说姓徐,象山人;我问他为什么代你收信的女士是这么一个怪名字(怎么怪法,现在也忘却了),他说她就喜欢起得这么怪,罗曼谛克,自己也有些和她不大对劲了。
就只剩了这一点。
此段以补正林莽文章的方式,介绍了白莽的肖像、性格,及作者和他交往的经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