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腊月的寒意,已深入骨髓,将天地万物冻结在一片僵硬的沉寂之中。
运河靠近码头的浅水区,覆上了厚薄不均、泛着青灰色的冰层,船只航行变得迟缓而艰难,每一次靠岸,船体与冰面的摩擦都发出令人牙酸的呻吟。
码头上,力工们的号子声稀疏而短促,仿佛被这酷寒夺走了大半气力,只剩下机械的劳作。
整个漕帮分舵,笼罩在一种近乎凝滞的氛围里,连往日里最是喧嚣的饭点时分,也只剩下碗筷碰撞和压抑的咀嚼声,鲜有人语。
陈骏蜷缩在那间四面漏风、寒意丝毫不逊于室外的记账棚内,破旧的棉袍根本无法抵御无孔不入的冷气,握笔的手指早已冻得僵硬发红,不得不时常呵口热气勉强维持灵活。
他面前摊开的,并非近日往来的流水账册,而是一册纸质脆黄、边缘磨损严重、散发着浓郁霉味与灰尘气息的陈年旧账。
账册封面字迹模糊,依稀可辨“丙戌年秋,南货北调,杂项录”
字样,所载是约七年前,一批经由漕帮渠道,从江南运往北地的特殊货物明细。
起初,这本账册混杂在一大堆看似毫无价值的陈旧卷宗里,被韩弟子随手丢在他的桌上,并未引起特别注意。
陈骏按部就班地核对着上面的数字,墨迹因年代久远而多有晕染,字迹也显得潦草,核对起来颇为费力。
货物种类有些特别,并非漕帮惯常经营的大宗物品,主要是用于雕版印刷的上等宣纸、一批品相不错的徽墨,以及几箱被特别标注了“古籍善本,小心轻放”
的箱箧。
收货方也非熟识的商号或权贵,而是一个位于北地“潞州府”
城内、名为“漱玉轩”
的铺面,听起来像是一家经营文玩古董或书籍的店铺。
陈骏起初只是例行公事地抄录、比对,试图找出其中可能存在的讹误或模糊之处,以便按惯例标注存疑,呈请上裁。
然而,当他试图将这本账册的信息,与自己这段时间如同蜘蛛结网般悄然构建的信息网络进行交叉比对时,几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点,却如同暗夜中偶然碰撞的火石,迸发出了意想不到的火花。
首先,是时间点——“约七年前”
。
这个时间,与他月前偶然听到两个老帮众在墙角避风处抽烟闲谈时,提及的一桩“北边潞州府好像出过一档子灭门惨案,听说挺邪乎,一家子读书人,半夜起火,没跑出来几个……”
的模糊记忆,隐隐重合。
当时他只当是江湖上无数血腥传闻中的一桩,并未深究。
其次,是货物内容——“古籍善本”
。
这让他立刻联想到,约十天前,他在清理一批准备丢弃的废纸时,曾瞥见半张被揉皱、沾着油污的《江湖轶闻录》残页,上面有一则豆腐干大小的消息,提及“数年前潞州府一书香门第惨遭灭门,据传与家传孤本有关,江湖传言纷纷,然实物无踪”
。
当时他只觉是坊间小报吸引眼球的常见套路,一笑了之。
第三,也是最具冲击力的,是收货方“漱玉轩”
这个名称。
约四五天前,他在核对另一本记录五年前与“隆昌镖局”
往来酬劳的账册时,曾在某一页的边角空白处,看到一行极其潦草、似乎是随手记下的批注:“漱玉轩尾银三十两未结,镖头言,轩已易主,旧主不知所踪,疑与‘意境’之说有染,慎追。”
当时,“意境”
二字如针般刺了他一下,但因其语焉不详,且是孤证,他强压好奇,未敢轻动,只默默记下。
此刻,“漱玉轩”
、“古籍善本”
、“约七年前”
、“灭门惨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