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每州设十所收容所,专供流民过冬栖身。
他还亲自撰写《河北行纪》,公开承认朝廷监管失职,并自罚半年俸禄。
此举引发朝中激烈争论。
有宗室指责他“损君威以媚民”
。
赵煦冷笑回应:“君威若建于百姓尸骨之上,那就不叫威,叫暴。”
他又在一次讲学会演讲中说:“我不是完美的帝王,我只是个不愿再装睡的人。
当我们看见黑暗却不说话时,我们就成了黑暗的一部分。”
春风再度吹绿江南岸时,一场新的变革悄然萌芽。
杭州湾畔,一群渔民联合创办“海民书社”
。
他们白天捕鱼,夜晚聚在沙滩上,请识字的同伴教大家读写。
由于缺乏纸张,他们便用贝壳磨粉调胶,在竹片上书写。
渐渐地,竟整理出一套《渔家百事录》,记载潮汐规律、鱼汛周期、海上急救法等内容。
更有大胆者提议:“既然陆上有《国民录》,为何海上不能有《海民志》?”
消息传开,沿海各地纷纷效仿。
福建船工编写《造船图谱》,广东盐户记录《晒盐秘法》,山东海女传承《贝雕技艺》。
这些民间知识原本口耳相传,极易失传,如今却被一一固化于文字之中。
赵煦得知后极为振奋,下令设立“百工文库”
,专门收集整理庶民智慧,并规定:“凡技艺成书者,可免赋税三年,子孙优先入学。”
这年端午,赵煦做出惊人之举:宣布退位,禅位于太子赵?。
诏书中写道:“天下已非一人之天下,政归万民共议。
朕年迈力衰,不宜久居中枢。
愿以余生行走四方,继续做一名执笔者。”
举国震惊。
太子泣拜不受,百官联名挽留。
赵煦却执意离去。
临行前夜,他独自登上宣德楼,望着万家灯火,对赵佣说:“十三年前,我以为治国靠权谋与律法。
现在我才明白,真正的变革,始于一个人敢于在纸上写下‘我’字的那一刻。”
次日清晨,一驾素车驶出皇宫。
车上没有仪仗,没有旗帜,唯有几箱书籍与一支旧笔。
赵煦身穿布衣,头戴斗笠,如同寻常老者。
百姓闻讯赶来相送,道路为之堵塞。
有人高呼:“陛下不可去!”
赵煦摇下车帘,微笑道:“我不是皇帝了,只是一个还想多看些故事的读者。”
十年光阴,如江水流逝。
赵煦游历全国,足迹遍及七十二州。
他在草原与牧民同饮马奶酒,写下《北漠风物志》;在川蜀深山助村医用竹简整理《百草验方》;在泉州港口与阿拉伯商人辩论“真理是否唯一”
。
每到一地,他必访夜学、听民声、授写字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