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最终,刘珩拍板:“允其所请。
另加派水利专家二人,随行勘察阴山南麓水源分布,绘制《北漠水脉图》。”
临行前,周芸亲赴驿站送别教师团。
她将一本亲手装订的《女子启蒙六卷》交予领队女官柳含烟:“记住,你们不是去施恩,而是去学习。
草原妇女如何驯马、接生、制酪,也都值得我们记录。”
柳含烟郑重接过,目光坚定:“我们此去,不立庙,不建衙,只办一所流动学堂。
马背为席,毡帐为堂,走到哪里,光就照到哪里。”
三个月后,第一封回信穿越风沙抵达长安。
信中附一幅孩童所绘图画:蓝天之下,一群穿着皮袍的孩子围坐在篝火旁,地上铺着竹简,一位汉服女子正指着“人”
字讲解。
画旁题字稚嫩:“老师说,这个字不分匈奴汉人,大家都一样。”
刘珩展图良久,潸然泪下。
而在南方海疆,变革已深入潮汐之间。
舟山群岛渔民自发组建“海上共读船队”
,每艘渔船配备一名识字水手,负责每日黄昏朗读一则《归心辞》章节。
他们还在船尾悬挂小黑板,用炭笔写下当日渔获分配方案,确保公平透明。
更令人惊叹的是,一支由寡妇组成的“蓝帆队”
崛起于东海。
她们的丈夫多死于风暴或海盗,曾被乡绅讥为“无根之叶”
。
如今她们联合起来,集资造船,成立渔业合作社,不仅自主定价销售海产,还在船上设立“移动夜校”
,轮流授课。
一次风暴过后,蓝帆队救起一艘倾覆的倭国商船。
幸存商人感激涕零,临别时问首领林阿槿:“你们为何肯救敌国之人?”
林阿槿指着船上黑板上的四个字答:“**这是我家乡的光**。
光从不挑照谁。”
数日后,倭国遣使入贡,除献明珠玳瑁外,特请赐《百姓学堂章程》全本,并恳求派遣十名女教师赴倭教学。
使者言:“我国女子历来闭门不出,今见季汉妇人可经商、执教、参政,方知天地之宽。”
与此同时,西域传来惊人消息:龟兹国王废除贵族世袭制,宣布全国推行“三年义务教育”
,并亲自撰写《西域归心歌》,命乐师谱曲传唱。
歌词首句便是:“昔日沙场血,今朝书声朗。”
最偏远的昆仑山谷,一支羌族部落迁徙途中遭遇雪崩,被困绝境。
危急时刻,族中唯一识字的女孩凭借记忆中的《急救手册》内容,指导众人挖掘通风口、轮换取暖、收集融雪饮水,最终全员生还。
脱险后,她父亲??一位从未见过纸笔的老猎人??徒步七日找到最近的百姓学堂,跪求入学。
他在登记簿上笨拙地写下自己名字,然后抬头问先生:“我能学会吗?”
先生递给他一支炭笔:“只要你还想照亮别人,就一定能。”
岁月流转,第十个春秋悄然而至。
这一年春,嵩阳书院迎来第二届“百家论道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