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又五年,西域商道兴起“薪火驿”
,每十里设一站,不供酒肉,仅供书卷与笔墨。
旅人可在此歇脚、读书、解题、留言。
某站墙上,有人用胡汉双语刻下一行字:
>“昨夜风雪困我于途,饥寒交迫。
幸遇驿中留书一本,乃辰阳版《算术启蒙》,翻至第三章第七题,忽闻窗外有人齐诵。
我出门望,空无一人,唯风雪中似有万千声音交汇。
那一刻,我不再觉得冷。”
而在帕米尔高原深处,林阿槿带领survivors在废墟之上重建异语学堂。
教室地面铺满沙盘,盲童以手指划字,聋童以震动辨音,所有课本皆由学生亲手编纂。
某日,一名龟兹少年在沙盘上写出一个问题:
>“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能听见彼此的声音,世界会不会变得不一样?”
全班沉默许久,最后盲女阿织起身,口述答案:
>“已经变了。
因为我们已经开始互相听见。”
时光流转,沧海桑田。
百年之后,有史官著《季汉教育志》,记水昭事迹,末尾评曰:
>“水公之初兴教也,世人笑其痴,谓‘朽木不可雕’‘贱民安能知书’。
然彼持帚扫阶,十年如一日,终使天下皆知:
>教育非权贵之私器,乃众生之权利;
>文明非庙堂之装饰,乃民间之呼吸;
>光明非天降之恩赐,乃人人手中之火把。
>故后人尊其为‘燃灯者’,并于潮音洞立铜像一尊,像作扫地状,左手指天,右手持帚,底座铭文八字:
>**光不能停,我亦曾停**。”
每逢春分,孩童们绕像而诵,声如潮涌。
海风穿过岩洞,发出低沉回响,仿佛天地也在应和。
而在某个月夜,一名渔家小儿在沙滩上用贝壳摆出“我也做了”
四字,仰头问父:“爹,这话说给谁听呢?”
父亲望着远处海面上摇曳的渔火,轻声道:“给所有不敢开口的人听,给所有快要熄灭的灯听,给那个一百年前躺在竹榻上,却仍想着明天还要讲课的老人听。”
小儿点头,拾起一块石头,在沙地上重重写下自己的名字。
风吹过,字迹渐淡,但声音不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