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明心
banner"
>
夫求识本心,在佛家盖自宗门兴起,而后盛趣此一路向,固夫人而知之也。
儒家则远自孔子已揭求仁之旨。
仁者本心也,即吾人与天地万物所同具之本体也。
至孟子提出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只就本心发用处而分说之耳。
实则,四端统是一个仁体。
(仁体即本心之别名。
儒家仁智等名,须随文取义。
如仁之一名,有时克目本体,则非与义礼智信等德,对待立名也。
有时与义礼智信等德相对为言者,则此仁字系就发用处说。
如随事而发之为恻隐则名仁,随事而发之为羞恶则名义是也。
余可类推。
智之一名亦然,有时为本体之目,有时就发用处说。
准上谈仁可知。
)后来程伯子《识仁篇》云:“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此言仁只是吾人与万物统同的本体。
)义礼智信皆仁也。”
此则直演孔子《大易》“元者善之长也”
意思。
《易》以乾元为万物之本体,坤元仍是乾元,非坤别有元也。
杨慈湖深得此旨。
元在人而名为仁,即是本心。
万善自此发现,故曰善之长。
逮王阳明作《大学问》,直令人反诸其内在的渊然而寂、恻然而感之仁,而天地万物一体之实,灼然可见。
罗念庵又申师门之旨。
盖自孔孟以迄宋明诸师,无不直指本心之仁,(实则,仁即本心,而曰本心之仁者,为措词方便故。
)以为万化之原、万有之基。
即此仁体,无可以知解向外求索也。
明儒徐鲁源(鲁源师事钱绪山,阳明再传也。
)曰:“惟仁者,性之灵而心之真。
①(力按:仁即本心,亦即是性。
)凝于冲漠无朕,而生意盎然,洋溢宇宙。
(力按:冲漠无朕者,空寂也。
佛家只体会到空寂,而不知空寂之中,正是生意凝聚、盎然不容已也。
本体元是如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