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记者问他:“为什么选择用声音求助?”
他写下答案:
>“因为当我什么都不能说的时候,至少还能让世界知道??我还活着,还在挣扎,还在试图连接。”
这句话后来被刻在“耳朵驿站”
十周年纪念墙的第一行。
春天来临前,陈默终于回到学校。
他瘦了很多,眼神却比从前清澈。
他不再收集死亡的回声,而是发起“生音计划”
:鼓励每一个愿意的人,录下自己当下的真实状态??无论快乐、崩溃、麻木或希望。
他说:“过去我以为,最沉重的声音来自终点。
现在我才明白,最勇敢的声音,是那些在中途仍愿意开口的人。”
某日放学,我在校门口看见晓雨站在公告栏前,手里拿着一张海报。
是市立美术馆的新展讯:“无声之声:当代听觉艺术展”
。
她的名字赫然列在参展艺术家名单中,作品名称为《触声》。
我走过去问:“什么时候的事?”
她回头笑:“上周寄的。
我把那次录下的疤痕摩擦声做了声音装置,配合震动传感器,观众用手触摸展品时,就能‘听见’那种质感。”
“他们会理解吗?”
“不一定。”
她说,“但重要的是,我终于敢把它拿出来见光了。”
展览开幕那天,我去得早。
展厅中央是一个半透明的茧形结构,内部悬挂着数百条细如发丝的金属线,轻轻碰触便会发出微响。
入口处贴着晓雨的手写说明:
>“请脱鞋进入。
>请闭上眼睛。
>这里没有视觉叙事,
>只有你身体记得的所有细微声响??
>衣服摩擦、脚步轻重、心跳节奏、呼吸深浅。
>以及,那一道曾让你羞耻的伤,
>如今正以它独有的频率,
>在空气中轻轻震颤。”
我赤脚走入其中,刚迈出一步,耳边便响起熟悉的沙沙声??正是她掌心疤痕的录音,经过变调处理,像风吹过麦田,又像月光洒落水面。
那一刻,我忽然想起月碎了最后一次私信:
>“S-060已删除。
>但我把那段滴水声存进了心脏。
>它现在是我的节拍器。”
我靠在茧壁上,静静听着。
外面世界的喧嚣被隔绝,唯有这一方空间里,无数微小的声音彼此应和,交织成一张温柔的网。
不知过了多久,一只手轻轻搭上我的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