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画面只有一支立麦,摆在窗前,背后是城市渐暗的灯火。
我没有说话,只是写下一行字:
>“如果你正被困在某个无人知晓的地方,请对着你的设备说一句话。
哪怕只是喘口气,咬一下牙,敲一下墙??我们会一直听着。”
直播开始后的第三个小时,第一条异常音频接入。
来自内蒙古某小镇,用户ID“冻土层”
,录音内容是零下二十度风刮过电线的尖啸。
但在第137秒,风中断了一瞬,有人极轻地说:“救我,我在粮仓地下室。”
我们立即联动当地公益组织核查,发现一处已被废弃多年的国营粮库确有密室结构,警方介入后救出两名被拐卖妇女。
第四小时,甘肃一位聋哑少年通过文字转语音软件接入平台,系统自动生成机械女声:“他们不让我上学,说我听不见就学不会。”
他附上了自己用手拍打课桌节奏创作的“音乐”
。
我们帮他联系特殊教育学校,当天就有老师回应愿意接收。
第五小时,海南渔村一位老人上传潮汐声录音,末尾加了一句方言:“孙子走了十年了,我每天替他听一遍海。”
我回拨电话过去,对方愣住,继而老泪纵横:“你是第一个打回来的人……大家都说我疯了,说我孙子早淹死了,可我知道,他还在这片海里说话。”
那一夜,共有十七条疑似求救信息被识别,九起有效救援行动展开。
天亮时,我的嗓子哑了,眼睛布满血丝,可心里却前所未有地清明。
原来声音真的可以成为绳索,横跨山海,系住每一个即将坠落的灵魂。
几天后,周野第一次开口说话。
不是通过写字板,也不是哼唱,而是借助新型语音合成器,将他脑电波中残留的语言意图转化为电子语音。
过程艰难,每说一个词都要耗费巨大精力。
记者再次问他:“你现在最想说什么?”
他闭着眼,额头渗汗,足足用了六分钟才完成一句话的输出。
机器读出来时,声音冰冷,却字字千钧:
>“谢谢你们……没有把我当成……需要被修理的故障。”
这句话在“耳朵驿站”
创下转发纪录。
无数人留言:“我也曾觉得自己是故障。”
“我以为只有完美才能被爱。”
“原来不必痊愈,也可以存在。”
春天彻底来了。
校园里的樱花开了又谢,陈默带着学生们做了一项声音采集项目:每人录下自己心跳一分钟,混成一首《群体脉动》。
晓雨则在学校礼堂装置了一面“触声墙”
,参观者用手抚摸墙面不同区域,便会触发各种曾经被认为“难听”
的声音:打鼾、胃鸣、抽泣、结巴……
她说:“我们要教会下一代,不是只听悦耳的,更要学会尊重所有的存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