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和这位妈妈的“永远”
,都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有一个段子说,如果你妈出门的时候看见你拿着手机,你妈回来后你正好也拿着手机,那么你妈会觉得你一天都在玩手机,而且,你一天到晚只会玩手机。
这个段子很形象。
比如,我妈总体来说是一个思路很清爽的人,遇事也算是不犯糊涂。
她那个年代的人,基本赶上了时代造就的所有变革。
但在我的记忆里,她没有因为什么生活上的苦难而表示出不理智的态度或使用激进的处事方法对事物进行武断的判断,算是个明白人了——唯独遇到关于我的事情时她却很喜欢放狠话。
这导致在很多情况下,她在教育我时我不怎么爱听,因为我认为一些很简单的事情,我妈却总是酷爱直击人性。
比如,她哪天看到我写作业字迹潦草,那么我一定“写字就没写好看过”
,也一定会在长大后因写一笔烂字错过某些工作机会;比如,我暑假贪玩不爱写作业,喜欢拖到最后,那么恐怕我是一个“从来不爱写作业的人”
,今后我也会成为一个能拖就拖不求上进的人,从而被时代抛弃;比如,我吃东西的时候弄脏了衣服,那么我就“没有一次不吃一身的”
,自理能力绝对很成问题,足以让我今后无法体体面面、干干净净地生活。
她彻彻底底贯彻着“三岁定八十”
的原则,在这个原则之上,她善于使用一些诸如“总”
“老”
这种增强语气的副词和“一直”
“从来”
“一天到晚”
这种概括性极强的词汇用以增强说服力,兢兢业业地在我成长的各个阶段告诉我我是一个没用的人,并为我规划今后失败的人生方向。
这种放狠话的谈话方式很不科学,因为它并不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所以这种话一出口,就注定我无法跟她进行友好而平和的交流,而她就更不可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这种方式有点像现在编一个故事就为了硬给你讲道理的鸡汤文章——道理可能也没什么大问题,但是生编硬造的故事就是让人抵触。
当年在我周围,如此说话的父母不在少数。
有一些孩子看似听多就习惯了,但其实他们很多人在无意识中失去了一些珍贵的特质,还有一些则爆发出巨大的离家意愿,一旦自己可以独立,便极少再想回去。
若干年后,直到我足够成熟,多少能明白她在说出那番话时想表达的意思或她真正的想法时,我的个性早已定型。
直到现在我对这种说话方式仍然持反对态度,但也能了解这种所谓标准的刀子嘴豆腐心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相处方式——不管心里怎么想,嘴上必定不会好好说话。
似乎不拿大鞭子抽着,人就会懈怠。
但这种刀子嘴并不会有什么激励作用,不断消退的自信和时刻自我怀疑是我那时最大的收获。
这个收获伴随终身。
许多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时,一贯有说话刹不住车的传统。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作文学得太好,还是思想具有相当深度,在教育孩子时,不管因为什么事情,不管前面是以什么话题起头,不管接下来说出怎样的话,不管以何种语气交谈,结尾时往往都要升华一下、延伸一下、展开一下、深入一下,辅以欧·亨利式的转折,精准掌握“三句半”
精髓,必须抖个大包袱,力求让对话整体趋于厚重,把孩子整糊涂。
而在此基础之上,家长尤喜盖棺论定式的概括总结,比如通过一件小事迅速做出对孩子某种品质的判断以及对孩子未来的预测,其因小见大之程度令人咂舌。
我认为很多事情都有因果。
孩子们不是石猴,从山里蹦出来就一身神通,谈到抬杠,估摸着很多人都来自家传。
以我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来看,许多人抬杠的本事比起家长不遑多让。
“哪天不折腾你就不舒服。”
“除了闹没别的本事。”
“说多少遍就没听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