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时舍利弗即为说法,随其本行宿福因缘,各得道迹。
或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者。
六师徒众,三亿弟子,于舍利弗所,出家学道。
可见神变斗法描写中的牛,在佛经中较早表现的是狮子搏杀巨牛,然而能成为狮子的对手,不畏惧狮子的勇往直前的气势,本身也说明巨牛的威势。
牛在自然生态中的形象,是作为草食动物尽情享用大自然的恩赐,偶尔也对可能具备威胁的冒犯者施加有限的武力。
牛的忍耐力,实际上佛陀常常借以自比,“忍辱”
性情突出,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过去世有异旷野,水牛王顿止其中,游行食草而饮泉水。
时水牛王与众眷属有所至凑,独在其前,颜貌姝好,威神巍巍,名德超异,忍辱和雅,行止安详。
有一猕猴住在道边,见水牛王与眷属俱,心怀忿怒兴于嫉妒,便即扬尘瓦石而坌掷之。
轻慢毁辱,水牛默然受之不报。
行过未久,更有一部水牛王寻从后来,猕猴见之,亦复骂詈,扬尘打掷。
后一部众见前牛王默然不较,效之忍辱,不以为恨。
是等眷属过去未久,有一水牛犊寻从后来随逐群牛,于是猕猴逐之骂詈,毁辱轻易。
水犊怀恨不喜,见前等类忍辱不恨,亦复学效。
去道不远大丛树间,时有树神游居其中,问水牛王:“卿等何故?睹此猕猴猥见骂詈,而反忍辱,默声不应?”
水牛报曰:“彼轻辱毁我,又当加施人。
彼人当加报,尔乃得抵患。”
诸水牛过去未久,有诸梵志、大众、群辈仙人之等从道而来。
时彼猕猴亦复毁辱,诸梵志等即时捕捉,脚蹋杀之。
于是树神即复颂曰:“罪恶不腐朽,殃熟乃遭患。
罪恶今已满,诸殃不坏烂。”
[5]
《经律异相》卷第四十七《驴效群牛为牛所杀二》也重复了牛的温顺善良性情,不过在尊严受到挑战时,也有发火而攻击对方的时候,只不过这发火并非一两头牛的恼怒,而是“群牛”
一时间的“群情共愤”
:
群牛志性调良,所至到处,择软美草食,选清凉水饮。
时有一驴,便作是念:“我亦效其饮食。”
即入群牛,前脚跑地,触娆彼牛。
效其鸣吼,而不能改其声,自称:“我亦是牛!”
牛角觝杀,舍之而去。
(出《增一阿含》第二十卷)
故事原出自西晋法炬传译的《佛说群牛譬经》,曾为张友鸾先生《古译佛经寓言选》选入。
陈允吉先生在季羡林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上述故事是印度民间故事传播到唐代柳宗元寓言《黔之驴》之间的一个中介环节,是非常有眼光的[6]。
不过,两位前辈关注的是其中的驴的叙事,我们关注一下其中的牛形象、牛的性情描写,特别是佛经文本所可能给与中国叙事文学的影响,当是很有意义的。
然而,检今本《增一阿含经》,未见这段《佛说群牛譬经》的引文。
西晋译经是“择软草食,饮清凉水”
,梁代佛教类书《经律异相》则改写为“择软美草食,选清凉水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