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五载录的吞珠化龙故事,向来罕有人注意:
合浦人向有得一龙珠者,不知其为宝也,以之易粟。
其人纳之口中误吞之,腹遂胀满不能食。
数数入水,未几遍体龙鳞,遂化为龙。
所居室陷成深渊,故今谓之龙村。
嗟夫!
夜光之珠可宝也,然吞之则变为鳞介,失其性并失其身,人可以不慎乎哉!
龙蚌相争,何以常常势均力敌?这至少透露出巨蚌崇拜的实力与民间对于非正统力量的肯定同情。
陆粲《庚巳编》卷五“巨蚌”
条称:“予家陈湖之滨,有水自戒檀湖北来,流至韩永熙都宪家墓前,汇为巨潭,深不可测。
中有老蚌一,其大如船。
一岁十月间,蚌张口滩畔,有妇浣衣,谓是沉船,引一足踏其上,蚌亟闭口而沉没,水溅面冷如冰,妇为之惊仆。
尝有龙下戏其珠,与蚌相持弥日,风涛大作,龙摄蚌高数丈复坠,竟不能胜而去。
景泰七年(1456),湖水尽合,蚌自湖西南而出,冰皆为之碎,推拥两旁如积雪然,自是遂不返。”
[6]在拥有宝珠的巨蚌面前,人没什么可优越的,而龙也未必全能取胜。
其三,巨蚌与奇异自然现象的关系。
即由于巨蚌的出现,相关的奇异现象也令人不可思议:“有人在闽出海口樵采,至一山,见山涧内悉卧方蚌:大者丈许,小者亦长数尺,礧砢重叠,以千百计。
其人惊,方欲去,忽一蚌开口,其壳内有蓝面人,如夜叉状,卧其中。
见人,手足皆动,作攫挐(拿)势,欲起而不得脱,盖其躯生壳上,即借蚌壳为背,故不能脱壳而出。
少顷,众蚌悉张口,皆有夜叉如前状,其人仓皇急窜,闻背后剥剥有声,众蚌皆旋滚随之。
及舟,舟中人斫以巨斧,获其一,并壳俱碎,夜叉亦死。
带归示人,俱无知者。”
[7]这些怪异的蚌类动物渲染了沿海的神秘风光,与“海岛大人”
传说类似,此怪异品种可能已灭绝。
董含《三冈续识略》卷上《宝珠》也写了真正的宝贝发现者,往往并非能拥有这宝贝:“六月,泖滨民龚叟夜登厕,见沙际有白光,高丈馀,达曙始灭。
明夜,复然。
因识其处,于丛荻中获一蚌,巨如箕,负归剖之,得一珠,大如龙眼,光彩莹澈,夜置匣中,有白气腾上数尺。
总戎梁公,以百金易之。”
凡民百姓以其居所靠近自然,生活视野贴近巨蚌活动的水域,所以往往成为巨蚌的“第一发现者”
。
然而他们却不能真正发现宝贝的价值,也无力拥有。
民间许多夺宝、毁宝故事,也多以巨蚌、蚌珠的得失为核心。
《清稗类钞·动物类》还写道:“宁古塔城之西北十馀里,名额富里,又六十里为旧城,临河。
河多蚌蛤,出东珠,每粒约重二三钱,其色或粉红,或天青,或白,非奉旨不许采。
康熙时,有儿童浴于河,得一蚌,剖之,有大珠径寸。”
[8]既为水草丰美自然景观的一个标志性写实,又增添了蚌文化丛的某些北方地域——水域相对中原的某种难得的“异域情调”
。
其四,蚌精伤人的传闻,往往是巨蚌自然行为的附属品,破坏自然生态过程中的作用力招致反弹,生成反作用力的结果:
贝炼师,居武康之高池,元功神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